前段时间,广州宣布打破“亩产论英雄”模式:
明确不再将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等承诺,作为“惩戒”指标。
这释放了为企业减负、放宽招商指标的积极信号。
以往,地方过度追求税收、产值,筛选标准单一,只盯着龙头企业,或是重大项目。
一些有潜力的科技项目,常常被拒之门外。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担心投资后的回报问题。
对于地方而言,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保证项目的合理回报?
关键就在于,做好前期的产业项目评估。
01 项目评估的几个维度
近年来,不少地方由于土地财政、转移支付减少等问题,使得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用于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财力有限。
这就更需要精打细算,将资源用在优质项目上。
就发达地区而言,项目评估主要是评估项目可行性,掌握谈判主动权。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议价能力弱,容易“见项目就上”。评估的重点,则是规避虚假、注水项目,判断企业的规模实力。
项目评估,不仅要评估项目优势,也要识别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 项目整体情况,给项目“查户口”
这一步就像是给项目“身份核查”,主要是确保项目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多个项目信息出现矛盾。
比如,项目所属的细分领域,是二级、三级,还是以下层级的产业类别。
还有投资总额、建设规模、生产计划、预计产值产量等关键信息,都要核对清楚,给项目建立一份“详细档案”。
然后借助专业的评估模型,对项目进行初步评估。碰到关键信息存疑时,可要求企业提供补充材料,摸清“家底”。
● 产业研判,判断项目有没有“成长潜力”
这是判断项目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先看可行性,投资方的判断是否与当前行业趋势一致。以及整体产业情况如何,比如近几年的市场规模、核心技术、竞争格局、发展趋势。
再看企业层面,处于行业第几梯队,市场竞争力如何(主要包含研发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资金实力、产品销量、客户资源等),发展潜力如何,以及行业企业的议价能力等。
● 区域准入分析,看本地能不能“接住”项目
看本地的产业基础是否扎实,产业链是否有优势,是否有便捷的流程审批机制、绿色通道等。
以此来判断,本地是否具备承接项目的条件和能力。
同时,要评估用地等要素需求是否合理。可通过整理同类型项目的产能规模、用地情况、投资规模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了解对应的投资规模,判断出企业产能、产值所需的集约用地规模。
更细致一些,看项目拿地规模是否合理。如果没有达到摘地要求,是否需要进入标准厂房。
● 风险及效益评估,算好“收益账”和“风险账”
这一步,是全面评估项目给本地带来的好处,以及可能的风险。就像做一道复杂的算术题,既要算收益,也要算风险。
从企业层面看,要考察企业的盈利情况、管理团队、技术水平、财务数据以及未来的收益预期等指标,明确企业的合规性。
从项目层面看,要关注建设指标、投资情况、开工现金流、税收预估、营业额等。特别是,产值、税收、单位产出等指标,能不能达到预期。
在环境影响方面,要看看项目会不会产生污水排放等问题。如果有的话,园区能不能完全处理这些污水。
通过这些方面的评估,看看项目有没有潜在风险,从而判断项目是否值得引进。
比如,如果产品技术一般或落后,就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如果产能过剩,可能在价格战中难以存活等。
02 从地方案例看实操指南
产业项目评估,并不是一个新词。评估机制早已存在,以往大多由政府内部主导。
由于存在复合型人才短缺、专业知识积累不足、行业研究能力欠缺等问题,再加上,对企业经营管理了解较少,以及跨部门意见整合流程复杂,地方的评估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如何在符合当地实际的前提下,评估项目能带来的回报呢?
一些地方,开始推行招商项目咨询评估机制。
也就是,对于拟投入资源、通过产业基金等招进来的重大项目,引入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来提供项目评估服务。这就好比是,给项目找了专业的“体检队”。
就拿四川德阳绵竹市来说吧。当地经信局在对接某制药企业的产业项目时,对项目质量有顾虑,担心投资风险。
对此,他们选择与谷川产业研究院合作,进行重点项目评估,希望给项目引入及谈判当个“参谋”。
合作过程中,谷川产业研究院先对项目所属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现状、趋势、国内政策、行业规范性等,逐一进行剖析。
比如,项目细分产业为原料药及中间体,在医药制造产业链中处于上游位置。
受人口规模扩张、老龄化趋势加剧等因素影响,下游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前景良好。再加上,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为项目生产提供了保障。
接着,产研人员对项目与本地产业定位的契合度,以及本地对承接能力,以此来评估项目的发展可行性。
从大方向看,该项目所属生物医药,是国家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符合国家战略产业引导方向。
再聚焦到地方层面,根据《德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德阳市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医药产业基础扎实。
引入生物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与德阳市、绵竹市的产业定位及准入标准十分契合。
当然,除了关注项目前景、当地产业匹配度外,也要看最终能否落地、以及落地后会存在风险。
产研人员从企业团队、技术支持(主要看专利申请数量)、法务风险等维度,对企业进行整体“打分”。
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的具体指标,比如企业现有客户、当前盈利、项目投资和未来收益等情况,进行评估,制作出了一份完整的产业项目评估报告。
最终的结论是,项目具有引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此外,针对各个维度的评估结果,逐一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比如,一把手最关心的项目能否顺利开工、或投产的问题。产研人员建议,进一步关注项目投资公司资金来源,确保有足够现金流,支撑项目投资达产。
再比如,在产能方面,建议加强对一期项目经济指标达成情况的监管考核,并根据一期项目“成绩”,来决定二期项目的供地情况。
如今,该制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为绵竹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作为“小品种氨基酸”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吸引下游多家企业落户,在当地形成了“原料药-制剂-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布局。
企业的生物医药中间体项目,产值贡献显著。产品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外贸增长。
写在最后
产业项目评估,是地方招商的“精准筛子”,既能避免“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盲目投入,也能防止“潜力股项目”因短期指标被误判。
很多地方在项目评估上,因专业能力、可参考项目有限,很难让引进的项目,与当地的产业规划、承载能力精准匹配。
谷川产业研究院,基于谷川招商大数据系统,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从产业发展和招商实际出发,对项目进行细致分析;
二是,依托海量项目库资源,对大量同产业项目进行评估,能精准捕捉到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
做好前期评估,本质是为项目落地装上“导航系统”。
这样一来,地方才能把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为企业找到真正适配的发展土壤,实现双方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