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招商引资,也需因地制宜。
以“生态换效益”,是“国际张”的底气。
张家口被称为国际张,得益于冬奥会。
正是冰雪运动,撬动了小城崇礼的命运齿轮。
一朝冬奥会,崇礼天下知。
不止是“冷”资源激活“热”产业,更是承接优质项目也有了韧劲。
01 背靠生态 招商引资
拼资源,成为各地招商的模式。
有些地方,因矿而生,产业结构“一业独大”。
有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先人一步利用资源。
对于招商来说,“拼资源”有两大优势:
一是,产业集聚效应强。二是,地方发展见效快。
但对于崇礼而言,从“拼资源”转向“拼生态”。
早些年,在地方高层引领下,确立以“生态立县”来推动发展。
相比于产业链招商,以生态招商的范围更广,其内涵也更加丰富。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单个链条,更像是一张有交互的网。
对于地方主政者,与之对应的招商思路也随之打开。
崇礼“以产业定方向、以生态定路径” ,除了“看天时、察地利” ,关键是借力市场化招商来“选好种”。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谷川联行将导入一批符合地方产业结构、且成长性好的项目和企业,以高质量招商引资补齐链条短板、扩大有效投资。
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多面出击,一边围绕产业转,一边盯着生态干,从“单一企业”到“系统赋能”,把生态作为支撑点来提升城市品质。
崇礼,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早在2016年,撤县设区。
既是冰雪基地,也是避暑胜地。其森林覆盖率超71%,有“天然氧吧”之称。
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择崇礼,源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温度。
地理位置、海拔落差、降雪量、积雪期……让崇礼“遇上”冰雪运动,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
去年,这里滑雪场达到九家,最高峰每天共接待近3万人,成为国内的高端滑雪聚集区之一。
“冷资源”点燃“热经济”,是冰雪经济乘着“冬”风热起来的缩影。
比如,涉及了滑雪装备制造的上游产业,也延伸了下游以住宿、餐饮等为核心的配套服务业。
甚至,崇礼依托冰雪资源,不断丰富体育、休闲、娱乐等多个业态,以新场景拉动冰雪消费迎来了高潮。
这背后支撑的是产业生态,不必强调单独个体的突出,而是营造一个有交集的体系。
拿“冰雪+”融合业态来打造产业场景,这对地方招商引资提出了新要求。
如此一来,崇礼从“一季火”的冰雪小城,已经发展为“四季热”的体文旅目的地。
02 资源外溢 敢于承接
地方的发展,在于“一把手”敢不敢干。
实话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放在以前,崇礼这座城市的特色并不鲜明。
正是在冬奥会光环下,冰雪产业带来了红利。
一条集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人才教育培训、冰雪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冰雪全产业链,在崇礼发展正酣。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指导产业发展的文件,在招商引资、优先保障项目发展用地、提供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和人才奖励等方面出台了支持冰雪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但是,这里并没选择“一条腿”走路,考虑了更长远的未来。
从推进冬奥场馆的多元化利用,到延长冰雪产业链,构建冰雪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再到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反而是,多样性造就了崇礼包容、融合、开放的特点。
这种特质也能在张家口市政府、崇礼区政府的领导风格中窥见一二。
实际上,崇礼区和张家口的领导是有前瞻性的,很早就开始关注冬奥后全季全体育的发展,夏季运动的战略布局也比较抢先。
“这么近那么美”的河北,“国际张”也没错过承接资源外溢的机会。
2019年,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两地时间距离从3小时7分钟缩短至47分钟。
张家口正式跻身“北京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承接北京资源外溢的桥头堡。
从1909年的京张铁路到2019年的京张高铁,前者送来了大型工业,后者送来了接通世界的要素资源。
如此一来,崇礼集聚了产业发展的人流、物流、资源流等多重优势,实现了阶段性跨越式发展。
这份底气,也来自地方主政者敢干、敢闯,以及对未来清晰的发展思路。
03 向新发展 企业投资
之前,外交部发言人介绍称:
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
那么,为何这样说?
是因为优质的风能与太阳能,张家口建起了华北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三年前,北京冬奥会场馆能够实现绿色电力全覆盖,也正是因为有张家口清洁能源的不断供给。
放在崇礼,亦是如此。
2024年,崇礼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常峪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被纳入国家重点项目规划。
此外,深化与张家口塞林生态建设、柏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利用碳汇资源,推动实现崇礼“生态+经济”高速发展。
尤其新兴产业,按下加速键。这里聚焦技术创新,以“关键变量”撬动“强劲增量”,着力发展新技术、低耗能的工业体系。
在巩固发展体文旅产业基础上,聚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高端康养和新型城镇化。
崇礼将重点招引一批总部企业、高端服务业和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入驻,利用好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外贸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高质量发展。
这里生态优越、区位适宜、交通便利、配套成熟,以及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再加上北京冬奥会在知名度等方面给投资企业带来了吸引力。
在高端康养产业方面,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庞大的客流量,崇礼大力发展专业养老、森林康养、乡村康养等模式,并通过雪场资源利用和改造,打造高端康养集聚区。
去年,崇礼重点谋划推进了冀商臻品康养中心、西湾子康养服务中心、多乐美地健康生活馆等一批康养试点项目。
除此之外,以拓面、延链、创牌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业。
这里建成了万亩中药材基地,培育了草莓、樱桃、食用菌、麒麟西瓜等特色农业园区,同时推动农产品从单一的种植环节向两端延伸。
重要的是,依托体文旅产业影响力以及旅游市场需求,成功打造“崇礼好礼”官方品牌,精心培育“崇河、奥椒、崇丰、丰天”等10多个农业品牌。
如此优质的产业生态底蕴,也折射出城市未来的成长性。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崇礼具备稳定且透明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的稳定性能够给予企业长期规划和投资的信心,避免因政策的频繁变动而导致企业陷入不确定性的困境。
而透明的法规,则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清晰地知晓行为的边界和规范,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和成本。
就投资企业而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在真正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各类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能够在公平的市场规则下展开竞争,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获得发展的机会。
我们看到,崇礼坚持生态优先、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区域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为招商引资项目“明底线”“画边框”。
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企业和项目组成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决定着地方的成色和未来的方向。
作为项目导入的重要渠道,我们认为市场主体在选择落脚地时,往往有着更多的考量,对当地的营商环境也会提出更高要求。
换句话讲,营商环境要足够优质,才能吸引来相匹配的业态。 更重要的是,链条完备、种类丰富的产业生态,从最根本的角度释放着对企业的吸引力。
城市的诚意吸引企业落地,而企业聚集的生态又进一步形成了“强磁场”。这座城市发展的背后,是城市、企业、市场化招商机构的共同力量来撬动发展,我们期待迸发出更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