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上海陆陆续续有企业迁出。
谷川招商大数据显示,仅一季度,上海市跨市迁出企业,就达到了553家。
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上海,产业转移呈现“中低端产业外溢、新兴产业留沪”的规律。
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上海周边城市的一把手而言,如何借势承接产业溢出?
01主要是哪些企业迁出
据谷川招商大数据统计,工业项目呈现净流出趋势,其中制造业流出趋势最突出。具体来看,从上海溢出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上海主动“优化”掉的企业。
上海发布的“招商引资15条”,提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重点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同时布局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
简单说,上海要做产业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所以低端制造类企业,会往外流出。
上海跨区域迁出企业,按照就近原则,主要聚焦在苏浙皖地区。
根据谷川招商大数据,这些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化工日化、医疗医药、建材冶金、食品饮料、电子产业、能源电力、汽车工业等领域。
过去,上海产业外溢的第一站,往往是江苏昆山和浙江嘉兴。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更低的成本,开始往安徽迁移。
另一类,有扩产需求,但上海承载力有限,且需要降本增效的企业。当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需要进行扩展需求。考虑到上海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高,这些企业会进行降本增效。
所谓降本,降的是用工、用地、厂房、环保等成本。
增效,主要是看迁入地的扶持,能够带来哪些增值的效益。比如,产业配套支持,税务、政务等方面的灵活性。
以汽车零部件为例,在扩产建设的过程中,对土地需求比较大。尤其是,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可能会达到数十亩甚至上百亩。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直接进行大规模规划生产,显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些企业,往往更愿意将钱花在设施设备上。对于跨区域建设生产基地的意愿,会更强烈一些。
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落地到某个地方,因当地生态红线原因,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周边区域。华为上海青浦练秋湖研发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其所在的西岑,紧邻上海重要水源地金泽水库。对此,华为采用“低密度、组团式、生态化”布局,促使配套产业向生态红线外围疏解。
这样一来,产业自然也就往周边的青浦练塘、朱家角,以及江苏吴江汾湖、浙江嘉善姚庄等地溢出。
还有一类,是已经完成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需要进行投产。
这类产业,主要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依托上海科教、人才、产业链配套等资源,已经完成研发阶段的初期孵化,在进一步转化研发成果时,会考虑向外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比如,上海张江部分生物医药类企业,会优先选择在苏州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一方面,是因为在上海依旧有研发需求,选择生产基地,不会离研发中心特别远。
另一方面,苏州当地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在平台建设、产业化与市场化等方面,有相应的扶持。
比如,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研究项目,有市级、园区两级财政支持。
02周边城市如何梯度承接
基于不同类型的溢出企业,可以研判他们可能选择的目标地区。
就上海周边地区而言,可从10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三个梯度范围,有针对性地吸引企业入驻。
当然,这个距离划分不是绝对的。地方一把手,可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调整策略。首先,100公里左右(如苏州、嘉兴、南通部分区域),主要是配套协同,提供资金扶持。
前文提到的第三类企业,在全国各地都会比较“抢手”。由于还需要研发支持,这些企业在选址时,基本不会考虑太远的地方,100公里左右会更有优势。
尤其是,苏州以及上海周边重要县域,承接这类项目积极性会更高一些。
这些地方,可依托地理邻近性,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做好产业配套,为上海高端制造业提供基础材料和零部件。
比如江苏如东县,与上海张江产业工程研究院合作,针对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为溢出企业提供落地配套服务,实现“张江孵化、如东转化”的跨区域协同。
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重大项目给予股权投资或贷款贴息,吸引科研团队攻关核心技术。
其次,200公里左右(常州、湖州、绍兴等),突出载体优势,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承接第二梯队的企业更有优势。针对他们降本增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给标准化厂房和土地,为企业入驻留足空间。
如果片区短距离范围内,有产业溢出的话,也可以直接抓住机会。比如,嘉善提前规划建设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现已正式启用。
他们还积极打造泛华为产业园,围绕上下游产业链规划约1500亩的产业用地。
如果现有园区厂房物业设计,承接的产业适配度不高,就会导致企业入驻困难。
因此,地方需要做好前期产业诊断,看适合承接哪些产业。按照特定的产业需求,在厂房载体、层高、承重、配套设施等方面,需要做好相应准备。
降本增效中的“降本”,还包括降低环保成本。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可允许企业分步实施环保改造,降低初期投入压力。
还可以适当倾斜能耗指标,优先保障承接项目的能耗指标。例如,安徽对转移企业给予碳排放配额支持。
第三,300公里左右(芜湖、扬州、镇江、马鞍山等),提供全周期服务,完善交通网络。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出发点,上海对项目筛选要求会高一些,这在亩均纳税、审核标准等方面更明显。
以食品加工项目为例,综合地价、基础配套、审核标准这几点,落在上海,会比落在安徽的投资成本高很多。
长三角内部要素成本,呈现显著梯度差异。以土地为例,上海亩均地价30万左右,江浙20万左右,而安徽可以给到10万左右。
安徽地区,主要以传统制造业等产业为主,要素成本低,可考虑承接对土地需求较大的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电子组装)。
在土地方面,地方可采取灵活策略,比如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土地,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用地需求。
随着上海都市圈扩容,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和宁波等13个城市,被纳入半径为250公里的大都市圈。
这些城市,可加强高铁、航空枢纽建设,强化与上海的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承接企业的吸引力。
写在最后
上海周边城市承接产业溢出,本质上是一场从成本竞争,到价值共生的升级战。
成功的关键在于:以长三角一体化为纲,以产业契合度为尺,以全周期服务为刃,在承接中实现产业升级,在协作中塑造地方竞争力。
对于地方一把手而言,既要善于“借上海之势”,更要精于“造本地之实”,方能在这场区域协同的大考中交出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