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势不可挡。

香港旅行团,一批接着一批。

湖南衡阳,“接住”了旅游流量。

很显然,这是一个鲜明的“风向”。

港资企业,亦是如此,一路小跑投资衡阳。

衡阳的“一号工程”,在“一盘棋”中落子有声。

经过引荐,总投资2亿元+200万美金,电子信息领域再添“新军”。

在衡阳高新区,建设电池系列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项目。

港资企业的快速落地,也是“衡阳速度”的生动写照。

01港资企业 核心诉求

项目招引,怀揣“三颗心”:

读懂诉求的细心、解决问题的耐心、陪伴成长的真心。

在衡阳招商工作中,就是专业、高效、务实。

先看,这条项目线索:

电池生产企业,求租湖南厂房。

首次对接,捕捉企业诉求,有几个关注点:

区位交通、物流成本、配套招工、载体适配度,以及营商环境。

原材料从广东、浙江等地采购,精密配件从国外进口,下游辐射全国和出口欧美国家。

项目方外销陆运转深圳盐田港出口,希望园区交通便利,且距离广东近一些。

在载体方面,由于使用冲压机和注塑机相对较重,一楼厂房更合适。

港资企业成立于1990年,公司有化学电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这些年,致力于专门生产高品质的各类电池,成功研制出无汞环保纽扣电池。

同时,电池产品已取得中国多项发明专利,以及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证书。

通过多轮与企业对接,总结了项目亮点:

第一,老牌港企,外商投资。

第二,专精特新,高新技术。

第三,热门产业,电子信息。

在项目推进中,无论是协助企业拟定投资方案,还是根据选址诉求筛选园区,谷川联行全程参与、积极投入、快速推进。

第一时间,沟通企业需求,剖析选址要素,梳理项目亮点。通过研判与分析,我们筛选湖南省内合适的园区,直接推送给项目方。

经过不断对接,让政企双方进行考察与洽谈。最终,总投资2亿元+200万美金的电子信息项目,入驻衡阳高新区。

项目落地后,企业深切感受到衡阳“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体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的良性生态,对投资衡阳充满信心。

这家港资企业的高效推进,离不开高新区的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坚守“落地比签约更实在”的衡量标准。

一直按照“谋划项目抓前期、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的思路,助力企业扎根高新区做大做强。

02重点项目 链式发展

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需要什么?

其中之一是:坚持“长期主义”,坚定培育和发展产业。

面对“六小龙”何以杭州时,衡阳从容、坚定地打好本地的“产业牌”。

在衡阳高新区,瞄准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两主一特”的定位。

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认为,产业首位度优势,就是要在细分产业发展得足够领先。

园区利用地利之便、人文之美、推介之力,紧盯电子信息、输变电设备产业链上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我们与衡阳高新区深化合作,持续开拓项目引进渠道,挖掘链主企业和成长型潜力企业。

在合作期间,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行上下游精准招商,以及招引“小巨人”企业,预期“种下一批种子、长出一片产业森林”。

去年,在谷川联行的推动下,总投资7亿元,2家电子信息企业,先后“抱团”落户园区。

一家是湘商回归,建立自动化设备+电感产品生产线。

另一家则是,电竞显示器和电竞一体机的生产制造销售商。

我们看到,春潮涌动的衡阳高新区,“新”风扑面,“质”感满满。

2024年,先后引进先进制造企业铂科电子、鸿华电子、骅鹰电子、泰禾电子、睿华广电、广州中璋等企业,还推动长高电新、金则利、凯新等项目扩产。

在数字经济项目上精准发力,抢抓人工智能大数据爆发机遇,招引博彦科技、长远控股、众望科技、光云科技等数据分析、标注和客服类企业。

其中,铂科电子企业的董事长是衡东人,也是“湘商回归”的典型案例。

项目方是从事高端电源制造及能源存储的高科技企业,抢抓人工智能算力和光储两个风口,其核心团队出自全球电源行业头部企业台达电子高管层。

还有,鸿华电子是一家专注于为高端汽车、PC计算机核心部件、电源等产品配套,专业生产节能散热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购地50亩,达产后产值5亿元。

这家企业,充分发挥了“老乡引老乡回故乡”的纽带作用,帮助衡阳高新区引进南洋电子、泰禾电子、金旺达新能源等衡阳籍在外的优质企业家回乡投资发展。

除此之外,长高电新是国内专业生产电源离合设备的头部上市企业,是国家电网的长期战略伙伴,深耕电力领域。

在高新区投资长高森源电源产业基地,助推衡阳输变电产业发展壮大,达产后预期年产值10亿元。

城市的产业影响力,不在于园区终端产品的声量大小,而在于能否在链条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毕竟,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只有成链才能释放最大动能。

03UP模式 高校+园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在衡阳高新区的版图上,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正重塑产业格局。

比如,北航衡阳产学研中心的“新一代光子晶体光纤陀螺”项目,凭借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打破国外垄断。

我们看到,入选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并启动国内最大生产基地建设,其精密测量技术已延伸至航空航天领域。

还有,上海交大衡阳材料与装备创新中心研发的高端IC封装基材,攻克芯片封装材料国产化难题。

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5G通信、智能穿戴等高精尖领域,成为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化的关键一环。

很显然,在高校与高新区之间搭建起了沟通与合作的坚实桥梁,浇灌着“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这不是衡阳第一次坚定地站在高新企业身后,也不是第一天坚持看科创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独创“UP模式”,就是让高校+园区联动,以政府为纽带,串联起创新链与产业链。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这只是衡阳高新区“UP”模式中的一种。

比如,通过“政府引导资金+人才团队+项目孵化”机制,12个高层次团队携25家关联企业落地,形成“科研—转化—产业化”闭环。

全国首创“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制”,将研发投入、专利产出等量化积分,与政策奖补直接挂钩,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既能极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又能帮助企业实现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的突破。

顺必然之势者,理也。拿这句话,来描述衡阳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很贴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数智赋能为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集群建设为支撑,走出一条“四维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唱响了新型工业化时代强音。

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一个高新区要想突破地级市能级的“天花板”,不仅需要自身产业实力的跃升,更重要的是有人才和技术的融合,能够借助更高能级的科创资源,实现更高效的产业协作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