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9日,美国宣布:对我们贸易加征至125%。

全球目光聚焦这场风波,并持续影响经济走势。

从招商角度,这场贸易风波,本质上是一场产业对弈。

咱们政府出海招商工作,也应边探索边调整策略。

01大局上聚焦趋势

美国对全球改变贸易规则,对我们更是不停加码,从最初20%到加34%,再到加50%,至昨日再次追加21%。

背后的深层逻辑是,美国妄图与各国开展一对一双边谈判,利用优势谈判地位,各个击破。

深挖一下历史,美国靠美元“收割”全球财富,但现阶段的债台高筑使得其还债压力与信用体系濒临崩溃。

2025年美国预计3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25年8月或9月耗尽特别措施的资金,从而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这种背景下,咱们步步反制,其实是早有应对策略。

具体来说,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的调整余地。

而降准、降息这类宽松性的货币政策,能够激活市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即使面对这类外部冲击,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外需引回国内市场。

聚焦全球形势,多国政府已经在布局多元化供应链市场。

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澳大利亚与阿联酋达成了协议。

欧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英国和印度也在寻求达成商品、服务和投资领域的各种协议。

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已有十余年,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达成深度合作,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供应链关系网络遍布全球多个重点国家区域。

02出海招商 风险也是机遇

长期以来,因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经济体,所以各国对他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

实际上,美国仅占全球商品进口的13%,低于20年前的将近五分之一。

这意味着拓展替代性贸易网络大有可为。

我们多元化出海招商得快速“动”起来。

其实,很多省份早已行动起来。

3月份,深圳率团远赴西班牙、瑞士,展开招商活动。

他们招商足迹遍布新加坡、迪拜、印尼、法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希腊、墨西哥、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等重点国家,以期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产业链。

日前,广西率团远赴阿联酋,围绕港口物流、先进制造业、可再生能源、电子商务及旅游等产业进行贸易投资协商。

此前,谷川联行曾协助广西钦州在广州、北京等多地举办系列招商活动,聚焦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协助上下游实现“无缝衔接”。

其中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备受国内外投资者关注。

作为出口贸易大省江苏一直在深挖多元化出海招商策略。

今年年初,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小分队在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多点发力。

苏州太仓在意大利、土耳其 ,深挖商机,将目光放在欧洲,开拓海外新市场。

聚焦当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让各大跨国集团都在“观望”,谨慎投资成为共识。

不可否认,这将加剧我们出海招商的难度。

但与风险伴随而来的是机遇。

这场风波,让各国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潜藏的巨大风险。

近期,欧盟多国高级官员和贸易代表密集访问中国,寻求加强对华务实合作;中日韩三国近日就加快自贸协定谈判进行讨论,共同推进区域及多边合作……

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从长远看未必不是“重构”机遇。

03聚焦产业 市场在何处

出海招商要落地还得聚焦在产业上。

先从被影响较深的核心产业入手。

贸易风波首当其冲的是,消费电子与半导体产业,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芯片等。

新能源产业当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相关产业;光伏与储能产品,对美出口较为依赖,会收到一定冲击。

跨境电商和物流产业,尤其是物流行业涉及到离岸价,还是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目前尚未有定论,大都处在停滞观望状态。

农林牧渔,现阶段我们大豆等产品靠多元化进口来源破局,已逐步降低对美依赖。

纺织服装与轻工制造,尤其是浙江、江苏等地中小企业短期内可能出现大量的市场缺口。

化工与原材料产业中,塑料原料、橡胶制品等也需要新兴市场支撑。

生物医药产业中,原研药、血制品行业等依赖进口,且技术短期难以弥补的产品,需要寻找替代市场源。

此处,无法详尽罗列所有产业,只能突出重点产业及可能替代国际市场来进行解析。

聚焦在新兴产业领域,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消费电子等,近年来我们早已开始转向与欧盟等国家地区促成合作与投资。

新能源汽车仅2023年向欧盟出口48.2万辆,当年出口总量为120.3万辆,占比超40%。

消费电子,尤其是手机终端,我们靠着极致性价比,在非洲取得了良好市场销量。

例如传音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高达51% 。

光伏与储能产品,近年来中企开始抢占澳洲、东亚、东南亚等市场,中东市场的崛起尤其值得关注。

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至中东20余国的总额达到262.85亿元,同比增长23.4% 。

半导体产业,我国早已有筹谋,自2014年开启的芯片国产替代,至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除了聚焦产业与海外市场,我们还需要将行动落在企业身上。

04企业需求  落在行动

美国此次贸易政策中,对印尼、泰国、越南等热门建厂地均采取措施,这让许多已在东南亚布局或正打算布局的企业陷入困境。

外贸企业危机当下,我们政府可以为企业做些什么?

其一,出海服务维度上,可以比企业先走“半步”。

可预见性的是,外贸产业会对供应链进行相应调整,不少企业最近考察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作为备选迁移地。

那针对这个,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其实南京“出海服务”探索已经给出借鉴答案。

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对参加境外重点展会的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补贴,帮助企业快速打开新兴市场知名度。

推动海外仓共建共享,对使用公共海外仓实现较好跨电业绩的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可支撑企业出海拓展新供应链。

缩短海关审批时间,帮助企业货物高效出口运转,例如南京在全省率先上线“跨境电商线上快速备案”系统,海关前置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至1—2个工作日以内。

完善境外经营合规指导服务,举办重点国别投资咨询等活动。

当然,还会有部分企业会因为贸易风波考虑回流国内。

这对咱们招商无疑是不可错过的“时机”。

密切关注外贸企业迁址需求,在审批流程、土地供给方面做好充足准备,以帮助企业快速落地投产。

其二,走出去与拉动内需并行,加速国产替代。

在国家队“示范动作”中,提及“外需引回国内市场”,落到地方层面将会是更加具体的产业行动。

新一轮国家层面的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以及日前公布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一套“组合拳”下来,为地方经济注入“消费活力”。

聚焦到我们地方应该怎么为企业提供服务?

答案之一,就是走出去,为本地产业找市场、拉投资。

参考广西做法,出海远到阿联酋拉投资,对内向北上广深“反向招商”找资源。

其三,长期扶持“硬科技”突破,拉升企业利润空间。

外贸风波,可能对利润低的产业,是灾难;

可在高端科技产业领域,却并非如此严重。

我们产业升级不会因此停滞不前,“硬科技”突破将进一步冲击全球高端科技市场,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写在最后

出海招商在这场外贸风波中,是系统性应对全球化变局的核心手段:

通过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供应链重构提升韧性、技术合作推动升级、规则博弈维护多边秩序。

最终将短期压力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引领”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