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美东时间0时1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2时1分。
特朗普“对等关税”,正式生效。
全球几十个国家,被美方加征对等税率。关键词,加征。
就是在原来的税率、费用、税金、征收款项及收费之上,额外增加的征税。
这场贸易博弈,不仅席卷了我国传统商贸领域,还波及到了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
01风暴中的半导体产业
这场席卷全球的台风,目标直指美国的10余个贸易伙伴。欧盟20%,瑞士31%,英国10%,韩国25%,日本24%,印度26%,泰国36%,印度尼西亚32%,柬埔寨49%…
我国呢?104%。
要知道,今年2月,美方已经对我国加征10%的税率,3月又加征10%。4月2日,加征34%。4月9日,再加征50%。
加在一起,10%+10+34%+50%,最终的税率,高达104%。
为什么发动国际贸易大战?
美方的理由,是能够扭转贸易逆差,让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实际效果,可能就像用锤子修钟表,看似在维护,却可能砸坏精密齿轮。
核心矛盾,就在于“选择性保护”。
一方面,美方依赖进口的中间产品被豁免,可以看出对关键行业的保护性妥协。
另一方面,美方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加上本土人工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重建完整产能。
面对这场风暴,欧盟国家紧急启动“贸易防御工具”。
我国也迅速反击,对美进口商品加征84%税率,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打出“税率反制+技术封锁+资源管控”的组合拳。
美方政策,除了针对我国传统商品贸易外,也有对高科技领域更严厉的制裁和管制。
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加征税率后,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进口成本,或将增加50%以上。
怎么办?出路可能就在于,减少对美市场依赖。比如,与欧洲企业签订长期协议。
还有,即将出现的“国产替代”,也就是埋头搞技术。
此前,我国在战略层面展开了半导体产业的“立体防御”。2023年,国资委提出加大对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的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进入2025年,该战略进一步深化。央国企带队,加强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不少民营企业也协同发力,通过本土化供应链布局,以及与国内头部企业的合作,构建“国产替代”的生态网。
02半导体产业的“新基建”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半导体企业不断涌现,并崛起了一些优秀企业。新凯来,就是典型代表。
在前不久的中国半导体展会上,这家仅成立3年的企业一鸣惊人,被称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DeepSeek”。
他们发布了30余款自研设备,涵盖扩散、薄膜、检测等关键工艺环节。其中,多款设备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就招商而言,往往更关注企业选址背后考量的因素。新凯来总部设在深圳,研发中心在上海、北京、西安、武汉、成都、杭州等国内城市,以及海外均有布局。
其中,深圳和上海两大支点,格外醒目。
先看总部,为何选择深圳龙岗?
珠三角地区,拥有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这一优势,新凯来半导体设备生产所需的精密加工、高端组装等配套环节,可在50公里半径内高效完成。
这种“先天地利”,能让新凯来的设备量产效率大幅提高。
再来看看,上海的研发中心。
G60科创走廊上,聚焦着华虹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研发-中试-量产”的完整创新链。
在这里,可以与这些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成果可直接对接产线需求,大幅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当设备企业与晶圆制造巨头,形成“创新共同体”,不仅能降低本地产业链配套成本,更能吸引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因此,地方政府招商,既要看到土地厂房等“硬条件”,也要读懂产业协同“软环境”。
如果说,新凯来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几位“高人”助推,那么深圳国资委一定榜上有名。
作为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旗下企业,新凯来拥有百亿级半导体产业基金,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毕竟,对于半导体企业而言,面临回报时间过长、投入资金较大等现实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为了让这类硬核项目更快扎根,国家早已开始“搭台子”。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重庆、南京、青岛等18个城市。
简单说,将有更多地方国资下场,用真金白金扶持半导体企业发展。
随着美方税率政策正式实施,国内半导体产业更需要加快突破外部壁垒,实现自主可控。
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各地政府发力,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对于地方一把手而言,具体怎么做呢?关键就在于,精准滴灌。
03地方政府的“精准滴灌”战术
一是,聚焦细分领域精准招商,走差异化道路。
首先要弄清楚,本地有没有半导体产业底子。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看看地基怎么样。
要是有产业基础,就沿着差异化的路子走,选择细分领域来招商。
先梳理现有半导体产业链,找出缺失或薄弱环节,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在本地发展相关业务,进行补链、强链。
就拿荆州来说吧。他们把特色半导体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优质增量,列入全市“6大优势产业”和“11条优质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培育。
如今,已有50余家上下游制造业企业聚集,初步形成以“基体材料、制造材料、封装材料”等为主导的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在多个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是,借助专项基金,“阶梯式”扶持有潜力的企业。
在当地设有专项基金的前提下,一把手可加大基金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先投向半导体产业链里,技术门槛高、急需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领域。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阶梯式”的全周期支持。
在种子期/初创期,通过天使基金或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实验室技术产业化。
比如,国家大基金三期明确将早期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形成“国家+地方”联动机制。
在成长期,通过产业培育基金,重点投资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明确的项目。
比如,北京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向晶格领域注资1.2亿元,支持其建成中试阶段年产1.5万片碳化硅衬底产线,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抢占先机。
在成熟期,通过并购基金或上市,助力企业扩张。
比如,株洲国投集团,通过国创田芯基金,成为中车时代半导体第三大股东,推动其登陆资本市场。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国产替代加速落地。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发展半导体招商产业,需要构建一条“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人才培育链条。
就像给不同的种子提供合适的土壤,针对半导体产业的特点,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政策,覆盖科学家、技术骨干、技能人才等不同层次群体。
地方可以和高校携手,搭建产学研桥梁。
比如,济南市与山东大学共建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研究院,连续3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聚焦碳化硅、金刚石等材料研发,推动技术成果本地转化。
还可以借助人才的技术影响力,以及他们掌握的产业资源,撬动产业链招商。
比如,武汉九峰山实验室,聚焦化合物半导体,吸引长飞先进、英诺赛科等龙头企业落户,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集聚效应。
写在最后
现阶段,对于半导体等科技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这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博弈中,地方政府需要扮演长期陪跑者的角色,用十年树木的耐心为半导体企业护航。
通过“精准滴灌”策略,做好走差异化道路、“阶梯式”扶持有潜力的企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企业营造“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新凯来这样的新生代企业,用自研设备和技术突破,书写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