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已然变化的政策环境,几乎所有城市都在重新梳理过往的招商政策、构建新的招商模式。

言必提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可具体怎么做?怎么个精准法?

在做精准招商、产业招商之前,像医生体检一样“把脉”产业。

以问题为导向,实打实解决困境,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破局之道。

01问诊:找问题

做地方产业规划,最忌讳的心理是“人有我也要有”,最害怕“三拍决策”(拍脑袋定方向、拍胸脯做承诺、拍屁股走人)。

后续“烂摊子”交给“后人智慧”,这种做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危害、营商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调整过来。

因而,要做地方产业规划、找准产业定位的第一步,就是做彻底的产业诊断。

那么,做好地方产业诊断,需要涵盖那几个核心模块?

一份高价值产业诊断,可涵盖以下五点内容,即产业基底分析、产业发展定位、重点领域产业链解析、空间布局及发展路径、招商策略及保障措施。

但不是说每一份产业诊断,都严格按照这样的模板去“套公式”。

做产业诊断,不是为了搞论文,而是算明白账。

归纳共性,核心在找出三个关键点。

02关键词:差距

目标主导产业与地方产业现状的“距离”。

每座城市均有对应的上位规划的产业目标,不论是战新产业布局的需求,又或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考量,都是特殊国情下的战略部署安排。

在此过程中,区域是一个维度,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但身在大片区中城市目标产业难免存在重叠。

所以,在做诊断的第一步,就是先搞清楚“家底”。

不妨互动一下,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们有啥别人没有的?比如矿产、港口、人才......

人家有的我们缺啥?比如技术、资金、物流......

哪些资源快要用完了?比如工业用地、厂房存量......

这里有人要追问了,提问太笼统,缺乏参照对象,放在全国范围内、放在本省范围内,还是放在片区里,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此处我们引用一个案例来展开。

谷川产业研究院曾给东部沿海某个城市下属县市做过一份产业诊断。

发现该地虽然是全国百强县,但在整个城市县区却是倒数。

结合谷川大数据中心投资动态,发现尽管这个城市吸引着全国投资者下注,可意向流入该县区却不到3%。

这里又引出了第二个关键点。

03关键词:适配度

要检查当地产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比如:

1.看企业实力强不强——有没有技术好、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优质企业;

2. 看园区承载力够不够——现有厂房、土地、配套能不能接得住新项目,能不能给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在地区产业园进行摸排与调研,是最直观得到答案的方式。

还是回到刚才那个案例上,该地没能接住所在经济城市的投资“流量”,根本问题在于载体设计不合理。

区里大部分园区的厂房载体设计,跟目标产业之间不匹配。

通俗点讲,所提供的厂房,跟企业生产需求不匹配,例如承重需求、层高、运输电梯承重等物业设计不合理,会增加成本负担。

之前,笔者曾写过《走出困境:万亿城投债何解,园区去化还得从企业生产需求入手》,结合案例讲述了不同产业的载体需求匹配问题可拓展阅读。

企业质量,则需要梳理现有企业产业分布、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以及目标竞争城市发展对比分析。

换句话说,同等体量做得好的地区,企业结构、企业质量的情况,也是重要参考数据。

能真的做到跳出本地看本地,从全国盘看本地,从竞品发展看本地。

更多维度、更详实的数据,能帮助咱们更好地看清自身,看到差距,知道追赶方向。

04关键词:服务流程

要评估当地招商团队从企业咨询到项目落地整个过程的服务水平。

具体要看这三方面:

1. 产业方向明不明:能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本地要招什么企业?

要是连本地主攻产业都讲不清楚,就容易出现"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情况,最后引来的项目互相不配套。

2. 分工有没有硬标准:内部是不是按产业方向分成了专业小组?

比如某园区把招商员分为"新能源组""食品加工组""数字经济组",每个组员只对接自己领域的政策和企业需求。

3. 服务链条是不是完整。

比如某开发区实行"首接责任制":第一个接待企业的招商员必须全程跟进,直到企业拿到施工许可证。

要是出现企业跑三趟都没人管注册手续、签约后找不到人谈用地的事,这种"踢皮球"服务迟早让企业跑路。

05开药:能落地

说一千道一万,做诊断,最终是为了能开药方,能落地的灵药。

能落地,掰开了讲,就是产业链落到越细越好,越明确越有利,最好能深入到产业链三四级环节。

以谷川产业研究院服务的江西吉安安福县为例,前期我们深入当地进行深度摸排调查,充分调研安福县所处区域经济带发展产业优势、当地资源禀赋、当地发展规划等,综合评估当地产业发展竞争力,明确电子信息、电线电缆两大主线。

再展开一点,仅电子信息产业,就细致规划至三四级具体产业的某一个特定领域目标企业,并明确给到初期运营、中期壮大、长期发展具体招商行动方案。

这里又引出第二个点——招商服务流程的改善与升级。

因每个地方招商服务水平不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截然不同,很难归纳出一个通用性解决方案。

此处聚焦在打造市场化招商思维。

受困于视角,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客观去评价现有的招商流程体系。

引入第三方视角,可帮助我们从全国各地招商流程中吸取精华,并针对性提炼出改善方案。

还是用东部沿海某个城市下属县市的案例,我们在为该地做诊断过程中,发现他们在招商工作中仍旧以地理位置进行事业部划分。

而区域化招商需要长时间扎根驻地积累资源网络,否则难以实际性效果。

叠加,不聚焦产业而导致招引的企业较为分散,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因而对当地招商工作开展非常不利。

我们从全国盘出发,为其提供了一套高效的招商流程优化方案,包括人员培训、管理工具、园区载体优化与运营升级等。

最后,针对风险预警,诊断结果还可以帮助地方建立起形成“预防—识别—响应—修复”的闭环机制。

举个例子,通过分析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比如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企业外迁倾向),预警系统能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发现风险。

写在最后

产业诊断,算明白账,把家底摸清、把风险看透。

就像去医院体检,不是为了得奖状,是为了查出毛病早治疗。

蒙眼招商时代过去了,现在要比谁看得清、躲得快、抓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