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家总理在福建调研。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首次进行地方调研行动。
行程贯穿泉州、厦门两大经济重镇,聚焦外贸企业、跨境平台、高端制造等领域,释放“以开放创新,应对外部挑战”的积极信号。
站在招商引资视角,从国家总理调研福建的行动,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01总理调研 三个看点
如今,我国外贸正处于“外需降温、内需蓄力”的关键节点。稳外资、稳外贸,成为此次调研的主题。
结合走访的企业情况和座谈会行动来看,有三个看点。
首先是产业链升级的“制造样本”。
在泉州安踏集团,总理强调“研发+品牌两条腿走路”。就像体育比赛里的全能选手,既要练技术(研发),又要塑形象(品牌)。
晋江国际陆地港,采用“两个口岸+两个平台”的通关模式;石狮跨境电商中心,从“孵化到出海”的全链条服务,体现福建民企从“代工车间”向“品牌+数字+服务”升级的路线图。
厦门太古飞机工程公司的飞机维修业务,指向了服务贸易新蓝海。总理明确提出,扩大服务业开放,为高端服务产业引资开新窗。
其次是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
美图网的“人工智能+影像”创新、闽都创新实验室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凸显科技赋能的重要性。
对此,总理鼓励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让科技与产业像齿轮一样咬合转动。
外资龙头福州高意集团持续加仓,用真金白银为福建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
这里正通过“机制创新,拧开科技水龙头”,让好服务像自流井一样滋养企业发展。
最后民营经济的“精气神”凝聚。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连续6年,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并在2024年创造了“三个首次”:
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最大的进出口主体;占我国消费品进口比重,首次超过50%。
基于此,总理还主持了外贸企业座谈会。曹德旺、曾毓群等8位企业家,受邀参加。
这表明,民营企业是稳外贸的“顶梁柱”,鼓励继续发挥在经济中的创新活力。
02选择福建 有何考量
在区位方面,这里是双循环的“枢纽节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坐拥台海前沿、对外开放门户的双重定位。
这里,一边连着RCEP成员国(中日韩+东盟等15国),另一边则牵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总书记之前提出的“建设新福建”,也明确要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通枢纽+物流走廊”。
而福州厦门的海洋经济示范区,正把台海前沿的地理优势,转化成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黄金通道”。
在发展基因方面,这里是民营经济的“改革试验田”。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既是东南沿海经济大省、外贸大省,也是民营经济的优秀“课代表”。
这里的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67%,孕育出全国知名的“晋江经验”。
2024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近2万亿元,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步入2025年,仅前2个月,外贸进出口就达到了2826.7亿元。
总理选择调研晋江国际陆地港(民企运营)、石狮跨境电商(民企孵化),正是对“以民企活力撬动开放潜力”路径的肯定。
就像盖高楼需要打地基,产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项目支持。
福建去年初专门成立省招商局,并出台外资优化政策,比如《福建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若干措施》等。
此外,在自贸区“制度创新试验田”,进行“证照分离” 改革、跨境数据流动试点。
这一系列动作的成效,在招商成绩中提到了体现。2024年,全省新引进落地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102个。其中,外商在福建累计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7.5万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同一时间,总理也调研了福建,并两次走进同一家企业——高意集团。
这种“回访式调研”,既是对“新福建”建设的阶段性检阅,也是向是全球发出对外开放的信号。
03外资招商 几大启发
结合总理调研福建行动,以及国家发改委前段时间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对于外资招商而言,都有哪些启发呢?
一是通过“产业链图谱+链长制”,解决“招什么”的问题。
先绘制三张图谱。
分别是全球产业链地图,列出细分领域前列的企业清单;本地产业缺口图谱,如关键零部件、技术短板清单;服务适配清单,比如用地保障、物流配套等。
再实施链长制招商。
比如,在新能源方面,招引欧洲电池材料企业;在生物医药方面,联动其他自贸区,吸引目标外资企业;在数字经济方面,争取海外数据中心企业。
底层逻辑就是,哪里缺就补哪里。比如,福建借助2023-2025年招商路线图,成功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0个。
二是国际化平台建设,解决“在哪落”的问题。
我国共有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广东、天津、辽宁、湖北、重庆、四川、山东、广西和安徽等省市。这些地方,可以利用自贸区的“金字招牌”,做好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招商吸引力。
比如,打造“类海外”园区,配备国际学校、外籍人才公寓、跨境金融中心等,让企业能够直接“拎包入住”;
在用地方面,弹性年期出让(最短几年)+标准地出让(拿地即开工)。这就好比是,租房可选短租+精装现房。
再比如,试点“跨境电商+海外仓”一体化,打造跨境贸易枢纽;可结合自身实际,考虑是否在海外设立“飞地园区”,实现“研发在海外、生产在本地”。
三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解决“靠什么留”的问题。
总理调研福建自贸片区时,强调要耕好创新开放“试验田”。
对于其他地方而言,要打造的不是简单的政策洼地,而是外企扎根的“热带雨林式服务生态”。
具体来讲,就是搭建外资服务中心,提供工商、税务、海关、外汇等“一站式”服务窗口,配套涉外纠纷调解专线。
同时,组建跨国律师“护航舰队”,构建跨境投资评估系统,实时预警汇率波动等风险。
比如,厦门自贸片区首创“跨境服务包+纠纷解决直通车”,让外企从“试试看”变成“长期住”。
写在最后
招商不是简单的“拉投资”,还要做好战略布局、生态构建、服务升级等全局工作,实现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经贸格局洗牌的背景下,地方进行外资招商,需要把握好“时”与“势”。
唯有紧扣时代脉搏,下好产业先手棋,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续写经济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