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4年共有18个省份129家城投声明自公告日起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
全国各地都制定了融资平台退平台的计划并抓紧落实。
从实际操作看,2025年、2026年将迎来退平台的高峰。
为何会出现这种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地方经济的增长模式要转型了。
再直白点,就是地方经济从“卖地收租”转向“养鸡下蛋”。
这里涉及到三个环节,即“养鸡”【投资扶持产业】、“下蛋”【产业发展后税收与分红】、“循环”【用赚到的钱投资新产业,稳定“造血”能力】。
那么,城投公司在其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01从“提款机”到产业投资人
在土地财政时代,城投公司主要负责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金,通过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地方政府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
基于此,城投公司长期承担了大量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收益能力有限的项目,导致大量隐性债务的积累,这逐渐成为了地方发展“隐患”。
这里面就涉及了化债的问题,此处暂且不表。
可拓展阅读《64万亿城投债化债迫在眉睫,地方产业发展还得从问题着手》
现阶段退平台的城投公司,需满足三点条件。
一是,隐性债务已清零;
二是,已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完成市场化转型;
三是,若城投公司经营性金融债务尚有存续且征得三分之二金融债权人同意后,可申请退出融资平台名单。
城投公司退平台的动作,本质上,是剥离政府融资职能,转向产业投资、园区运营、供应链整合等市场化业务。
换句话说,是城投从单纯的“提款机”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盈利模式,以适应地方经济从“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型。
以合肥建投为例,截止至2024年11月,已累计向各类产业项目出资约1100亿元,参与项目累计投资近3400亿元,退出资金约710亿元,实现收益约330亿元,成功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可拓展阅读《城投转型成功的平台公司现状如何,主要路径有哪些》
聚焦产业财政,它到底是咋回事呢?
这里结合城投转型展开讲讲。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税收乘数效应”,即高附加值产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纳税,形成税收滚雪球效应。
用大白话说,一家大厂能带动上下游企业一块来,纳税翻倍增长。
典型案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目前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产业链税收贡献超百亿。
其次,资本滚雪球。
通过产业投入,被投资公司一旦上市,股份分红即可返哺城投公司。
还是合肥建投,2021年8月,认购欧菲光非公开发行的1.93亿股股票,认购总金额为12亿元。
2024年10月,有消息称,在欧菲光拉涨停后,合肥建投大规模减持10亿元,实现巨额利润。
简单归纳一下,通过城投退平台转型,地方发展可实现与产业生态高度绑定,既可规避“土地财政”的风险,又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税收增长,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02阶段性任务:产业培育
产业财政可以带来稳定收入、充沛就业岗位以及城市升级。
城投退平台,剥离融资,转向产业培育,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那具体如何做产业培育呢?
其实,这里面有“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产业诊断。
真正的转型高手,都是先摸清自家有啥“宝贝疙瘩”。
因地制宜搞产业,其实就是,做好“资源变现”,把老天爷给的家底,变成能生钱的产业。
像是三门峡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结合三门峡市黄金、铝、煤等三大支柱资源产业优势,持续投资金银精炼加工、销售等传统产业强基的同时,不断开拓投资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新赛道。
第二步,搞活“钱袋子”,资源精准投放。
城投公司可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卡脖子”技术领域。
简单说,就是“砸钱+服务”。
首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其一,盘活旧资产,存量的厂房、园区都是资产。
比如,上海市属唯一以园区为主业的国企临港集团,已转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其领衔起发起的国内最大规模的园区开发类基金——计划募资规模100亿元的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母基金,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园区二次开发和存量产业用地盘活。
还可通过旧资产改造,打包成REITs(类似股票)卖给投资人,回笼资金。
其二,借助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在精准的产业培育目标导向下,城投公司需要学会“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可拓展阅读《产业+基金模式,谁来管钱,怎么保障产业落地》
其次,往哪个方向砸钱,可兼顾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每个地区的重点领域各不相同,结合资源禀赋,去做区域产业规划,并建立常态化的评估机构评估投资效益,争取做到利益最大化。
直白点,借助专业投行人、产业分析师、专家及学者等“外脑”,联合所有力量去搞项目投资评估,同时兼顾建立容错机制。
“卡脖子”技术,其实跟市场化盈利不起冲突,缺的只是耐心资本的扶持和孵化,参考Deepseek对杭州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城投公司,要成为新环境下耐心资本的中坚力量。
第三步,打造产业生态闭环。
城投公司助推产业培育,需以产业链构建为核心,形成“需求-投资-运营-反哺”的闭环生态。
具体而言,立足当地发展需求,到目标产业链环节中去查漏补缺,包括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和瓶颈,有针对性地投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在运营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促进协同发展。
最后,将运营所获得的收益反哺到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中,如加强研发投入、提升生产设备或拓展市场渠道。
真正的产业培育,得学当“园丁”,给企业搭好生长环境。
写在最后当土地财政的潮水退去,唯有真正拥抱产业逻辑、构建创新生态的城市,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城投转型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现阶段产业培育是主线任务。
当宏观经济发展的齿轮敲响新的“钟声”时,我们也将迎接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