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被业界刷频的“朋友圈”:
超60亿方的园区,空置率将突破30%。
这条“朋友圈”背后,是产业园去化的“无声呐喊”。
为何难去化招不到企业?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好运营。
不少地方,将园区招商与运营,视为“填满物理空间”。
产业园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园区运营和园区招租无法划等号。
当运营做到位了,招商就好起来了,去化周期随之缩短,企业入驻率提升,产业发展也跑起来了。
01一条朋友圈背后 园区真实写照
这条“朋友圈”发布后,评估了一下:
20亿方的产业园,还处于空置状态。
对于“朋友圈”所述,一位园区负责人与我们交流时提到:
确实,拿地建设热火朝天,招商运营却“静悄悄”。
昨天,刚被开发区高层催招商进度;今天,就收到企业租赁协议暂缓。
一家国资生物医药产业园董事长,说出了园区发展的现状。
若依靠传统的园区出租,仅仅收取租金已经难以达成盈利了。
不同开发背景的产业园,盈利模式也不一样,但园区运营必须从传统物业运营向产业运营转变。
现在一旦空置,收不到租金、加上运营成本、资产折旧也很高。尤其新园区,完全是小马拉大车,发展起来非常吃力。
产业园“空壳化”,本质是“运营观念”的觉醒。
自《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后,政府不能给企业兑现以往的条件了。各地组建国有招商公司,让国企以市场化招商的形式来完成。
为了提升入驻率,下调或者缓交租金成为产业园运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一来,有些企业跑到成本更低的园区去了。
现阶段,租金收益被不断挤压,而出租率长期挣扎在生存线上。园区采用“低价策略”,并不能长期发展下去。
对于各地来说,政府单看产业热度来“对标先进”。拿低空经济产业园来说,不少地方上演“天空版图”争夺战。
从“空中飞”转到“落地用”,基建规划、场景布局、市场培育等方面,有必要对这股热潮理性地审视,思考存在的泡沫与发展方向的挑战。
五年造一个园区、三年催熟一批产业,以“填空思维”进行园区运营,导致产业弱、企业散、关联差。
当地方政府还在下达“亩均税收”、“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任务时,一场高度同质化、盲目跟风化的园区空置已经来了。
这背后是,短期考核与长期培育的深层矛盾,忽视了区域资源禀赋的强行移植,也违反了产业发展与市场规律。
所以说,产业园发展,不应做成“地产项目”,关键在于长期运营。
园区做好运营,不仅限于传统的物业管理、招商服务和配套服务,而是向提供更深层次的产业培育体系和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转变。
02盖房子到操盘手 短期难以落地
有人说,产业园陷入“复制粘贴”的困局。
载体空间相同,产业定位雷同,招商方向一致。
确实,我们在中部城市调研,也发现了:
有的地方连本地产业基础都没摸清,看到隔壁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就想计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城”。
还有的园区,厂房一层大多租给一些仓储物流、家居建材等公司当库房,二层及以上大多空置待租。
如果,缺少科学的市场调研、缜密的前期策划与产业规划,产业定位与实际市场基础、需求严重脱节,导致项目难招引,让园区去化周期拉长。
之前看到,生物医药产业园去化,只要跟生物搭界的,合成生物学、医美、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都可以入驻园区。
甚至,跟生物药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子元器件,园区招商团队都开始主动接触。事实上,“高周转”与“长期收益”的博弈跃然纸上。
近五年地方专项债中,有大部分资金流向产业园区建设。其中,存在“规划雷同、招商重复、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占比也很高。
不少开发区,管委会往往负责指方向,直接给国有企业下达招商任务。但短时间,从“开发建设”到“运营管理”的转变并不现实。
“过去靠政府的日子结束了,现在要比企业更懂产业,比资本更懂趋势。”一位国资负责人这样坦言。
比如,当上下游企业无法在10公里半径内完成协同,物流成本每增加1%,企业利润率就会压缩0.6%。
回到开发早期,园区能解决企业的空间需求即可,就是盖房子、收租金,而现在这类景象已然消逝。
如今,企业会提出更多需求,如园区的产业链是否完善、能否提供投融资支持等。还有高新技术企业,享受过几年租金红利,表示不再续租打算搬迁了。
实际上,一部分“候鸟企业”跨区迁移套利,让项目方比政府还懂各种招商条件,并且还反过来博弈与谈判。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国有企业,园区运营还停留在“要变”的意识层面。从产业基底调研到招商引资,再到园区去化发展,并不清楚每根毛细血管怎么“链接”。
从运营视角看,各地做的是园区产业发展的“操盘手”。
产业园运营,不是赶鸭子上架,而是在企业自发聚集的过程中全面赋能,对生产、生活、生态要素进行高效集聚、配置、整合和共享,从而适当加速这个过程。
03产业园亟待盘活 运营大于招商
就产业园而言,招商难度陡增是全国性问题。
然而,园区能否能招到商,核心因素在是否做好运营。
现阶段,产业园运营出类拔萃的,还是凤毛麟角。
主要原因,在于关注自身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看到,各地政府看税收,国有企业盯租金。
一边注重立竿见影的税收贡献,一边将招商与收租划等号。
从地方看,想三年达成税收目标,但企业成长周期至少四五年。
从国企看,靠“拿好地、建厂房、收租金”的模式做“填充企业的容器”。
放在运营视角,能够把企业引进来、留得住、服务好,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打造产业生态的基础。
若退一步讲,运营不一定都是高层级的各种服务,而是先做好基础服务,满足企业发展的诉求,才能够多方共赢。
当然园区运营,包括不限于产品运营、空间运营、服务运营、资产运营和产业运营。
现在看,产业园去化还是应了那句话:
比拼的不单是企业招引,还是谁能协助企业持续赚到钱。
这样一来,通过园区运营让产业转型升级有了向上发展的高度。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通过专业化、精准化、差异化的产业运营,我们让园区从填充企业的容器向园区生态的打造转变。
重要的是,各方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协同与互动,形成了“政府引导、国企主导、谷川运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对于地方政府,做好定位规划、资源分配、环境优化,以及监管与评估等多方面的措施,为招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国有企业,在租金定价、园区配套、后期服务上全方位的把控,为入驻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运营方视角,我们进行产业研究、招商引资、营销宣传,以及平衡地方发展与国有资产盘活。
真正实现在钢筋水泥堆砌的产业园里,产业发展的厚度远高于物理空间的规模,想长久下去需要靠资产增值和企业投资来实现。
产业园运营是“全生态过程”的管理,最终目的还是服务投资主体,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