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固然存在,好在有问题就会有解法。
中央不断出台利好资本市场的政策,蛇年伊始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大环境上为大家解难。
"产业+基金"模式,成为招商圈破局的关键。
可落实到执行层面,会遇到以下问题:
政府引导基金交给谁管?钱投出去如何保障产业落地?
01三个关键角色 各司其职
理论过于枯燥,我们简单看个例子。
某地政府掏出20亿成立产业基金,三个月后却发现:
基金公司推来的项目全是"财务投资型";拟引进企业与本地产业规划严重错配;专家评审会沦为"走过场"签字会。
这不是个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其实,我们需要理清三个关键角色,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产业基金主体"三权分立":既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越俎代庖。
其一,拥有决策权的政府机构,握紧的"方向盘"。
政府精准掌握着三个条件,一是产业方向,需明确“三清单”,即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
二是关键指标得明确,引入的关键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带动就业人数等条件有一个大致范畴。
此处值得重点说明,不要规定“死”,而是清楚下限在哪里,以不限制其他主体的主动权为目的扶持产业发展。
同时,也符合国办1号文中强调的“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
三是特殊事项否决权,涉及到重大风险或偏离主业的“一票否决”权。
其二,拥有运营权的专业GP,考验的是“驾驶技术”。
作为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者,专业GP必须具备“双基因”,即产业深耕经验及资本运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GP与政府的合作模式通常是基于委托管理协议。
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能力和良好信誉的GP,将产业基金委托给其管理。
那么,考验GP的“双基因”能力成为关键。
一则观成绩,此前是否有成熟的资本运作经验。
例如,此前是否参与过上市公司及其产业基金运营,又或是是否为上市公司开展过类定增、定增业务......FA业务也可看出专业水平。
二则考一考“产业属性”,此前运作的成功项目是否与当地目标产业相吻合。
换句话说,是否有相关产业行业积累与沉淀。
这些要求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行业积累与沉淀,并非一蹴而就。
以凯德赛恩为例,他所聚焦的两大产业分别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拥有智能制造领域的科学投资逻辑,即把握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能源变革、自主可控的主线,并据此拥有丰富的投资成功经验。
通俗一点解释,他的核心成员在过往投资业务全流程管理中,在智能制造产业项目退出机制上拥有核心竞争。
凯德赛恩的团队成员拥有十余年招商行业沉淀,聚焦出资方一站式体系化打造产业集群模式。
他能够从区域产业定位规划出发,通过对主导产业链、产业龙头建联等方式,进行精准产业导入投资,投后赋能能力强,且具备成熟的增值退出机制。
其三,第三方(产业专家委会等)拥有监督权。
不少地方政府会组建产业专家委员会,来保障产业落地的专业性,增加第三方机构来考量产业目标精准性,同时也能帮助GP日常辅助决策。
目前已有不少地区建立了明确的专家委员会制度,例如上海市市级政府出资产业引导基金成立独立的引导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引导基金拟投资方案进行独立评审;
湖北高投引导基金设立引导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引导基金的发展与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为日常管理提供咨询建议与参考,为行业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为设立、参股子基金中的重大事项提供专家咨询意见等。
02落地的三重保障
在谈及落地保障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优等生”广东的做法。
广东近两年在发展产业上重磅举措频出,非常重视资本市场的力量。
2025年1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这是近年来广东首份聚焦资本市场发展的省级文件。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差异化和风险容忍的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和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
将吸引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本地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工作绩效评价。
换句话说,优等生的答案告诉我们,基金招商模式并非终结,而是将重心由招引外部项目转向培育当地内生产业。
言归正传,解决基金招商后顾之忧,可专心应对如何保障产业落地。
其一,投资策略与投资协议。
精准投资策略是保障产业落地的基石,为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提供明确指引。
在实际操作中,需紧密围绕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展开。
具体可拓展阅读《64万亿城投债化债迫在眉睫,地方产业发展还得从问题着手》
市场需求则围绕的是企业生命周期寻找产业引导切入点。
具体而言,即死亡谷时期、成长型公司时期以及上市公司时期,对应着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兼并及收购、战略投资,兼并及收购、增发股份。
关于企业项目估值的计算方法,已在《国办1号文之下,浅析2025招商“产业+基金”底层逻辑》中介绍此处不赘述。
我们着重关注投资协议部分,常用的约束手段是以对赌协议完成的。
涉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针对用地、税收、产业完善进度等,具体指标可根据当地产业基底进行详细规划与约定。
例如上海引入特斯拉也采取了对赌协议的形式,当时上海给出土地和贷款两大扶持政策。
相应地约定5年内,特斯拉在上海的投资不能低于140.8亿人民币,2023年底开始,每年必须交税不能低于22.3亿,如果交税低于对赌值,将无条件收回土地。
其二,资源配套“组合拳”。
建立跨周期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体系,咱们还是看看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的城市是如何做的。
明确一点,只靠资本是很难把产业“整活”。
从2005年开始,杭州就率先出台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政策,直至2022年底,相关政策已经迭代到第六轮。
“有形之手”引路指导,“无形之手”充分施展,杭州形成完善的游戏全产业链,动漫游戏企业超270家,集聚2万余名相关人才。
2024年浙江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监督273件,帮助269家企业解除超权限、超范围、超时限等“查扣冻”资金1亿余元。
杭州组建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创新基金聚焦“投强投大投产业”。
目前两大千亿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8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元,累计投资金额725亿元,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都从中受益。
一言以蔽之,从全产业链积累开始,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扶持,再到良好的营商环境,一套组合拳下来,投的出、留得住、能增值!
其三,产业生态“反哺机制”。
引入的被投企业通常是有一条供应链体系的。
那么,可尽可能的鼓励被投企业在本地采购,以此来聚集上下游产业链亦或是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形成区域内的“内循环”。
定期开展产业链对接会,依托引入的链主企业作背书,完善产业链基底,同时,扶持延链企业壮大。
人才是产业之基,从杭州六小龙案例之中吸取经验,产学研生态圈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当地的高校机构、科研机构与成熟链主企业、研发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既可帮企业建立人才通道,又可突破高端人才不足的困境,还可解决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写在最后同样搞资本招商,为什么A市能培育出百亿级产业集群,B市却陷入资本空转?
选对GP(基金管理人)才是破局起点。
同时具备实体产业基因+资本运作基因的"两栖"团队,才是政府引导基金的理想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