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钟声越来越近,2025年的经济发展路线也逐渐清晰。

开年以来,国家政策不断!保持增长、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成为今年的主线。

其中,政府投资带动成为关键发力点。尤其是,国家对央国企基金管理提出更高期望。

先是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接着是国办1号文。

再往前看,去年12月国资委、国家发革委两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央企带头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多项政策之下,也对基金招商提出了新要求。地方该如何重新理解这一概念,又该如何调整发展路径?

01 国家出手 支持央企发力创投

近一年来,“创业投资”一词,频繁出现在高层会议文件中。

最近的一次,就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1号文件《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办1号文)发布,围绕政府投资基金发展作出顶层设计。

核心观点: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关键词:耐心资本。

去年12月初,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革委(以下简称“两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央企带头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其中,政策对央企、国资企业给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支持围绕主责主业,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设立与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相匹配的创业投资基金;

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资本运营企业,积极发起创业投资母基金。

通常情况下,央国企应该在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命脉或具有特殊外部性影响的领域。如今国家鼓励下场,发力市场风险关联的创投领域,背后有何考量?

这得从产业环境说起。如今前沿产业逐渐进入“无人区”,那种小规模、散乱、无序的投机资本,已难以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创投资金要有足够大的规模来抵御风险,也需具备足够的理性来面对可能的亏损。

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国家队发挥引领作用。相比于民间资本,国资在创投领域有三大优势:

➢ 凭借强大的资金基础和良好的盈利能力,更容易成为长期、稳定的投资者;

➢ 借助政府的信用背书,在募资时更具吸引力,能吸引更多如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

➢ 在产业协同方面,可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客户资源以及产品改进机会,助力企业成长。

作为顶级的国有资本,央企在这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因此,支持央企参与创投,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有不少央企早已积极投身于创业投资领域。

据国资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已有81家央企设立创投基金,累计出资237笔,投向113只基金,总投资规模高达3826亿元。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发力。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各地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2126只,总目标规模12.82万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2 实施前提 几大注意事项

政府引导基金主要分为母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专项基金等几种类型,也有日渐盛行的“S”基金,这些是推动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工具。

结合两部门联合发布的新政策和国办1号文,在落地执行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基金定位,合理延长运营周期。

应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市场力量难以触及的薄弱环节,通过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基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

尤其是耐心资本,国办1号文给出了具体建议:

引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投入;特别是需要长远布局的领域,可通过连续投资策略确保项目推进。

以往创投基金的存续期限,通常在5-10年之间。但在前沿技术领域,特别是硬科技企业发展周期往往更长,从创立到成熟平均需要14年左右。

针对这个问题,新政策专门为央企创投大开绿灯,允许运营期限最长可达15年,给企业长期成长留足时间。

其次,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尽管过去仅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追责,但部分国资机构对投资失败,仍存在畏惧心态。

新政策强调,央企创投应合理容忍正常投资风险,并根据投资策略,设定相应的风险容忍度。特别是重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可设定更高的容错率。

同时,提倡更加关注基金投资组合,而非单一项目角度进行评估,更看重基金的功能性作用。

只要相关人员行为合规、勤勉尽责且无私利谋取,即使投资失败,也可免于问责。

国办1号文同样鼓励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如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等,旨在为基金及其管理机构“松绑”,解决不敢投、不敢退、怕担责等问题。

再者,重新理解基金招商,解决边界不清问题。

近年来,招商引资成为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逐渐模糊。国资面临“既要又要”的难题——有政策上的目标约束,也有市场收益的要求。

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国办1号文强调,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不应以招商引资为目的。

换句话说,基金的初衷并非招商引资,而是做大做强重点产业。

因此,要解决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的问题。

要知道,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主导”,应保持投资基金机构独立性,不能替代他们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而是给予鼓励和支持。

03 如何执行 产业发展落到实处

出台政策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接下来的执行环节。对于地方政府基金和国资而言,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其一,研判市场进入的可行性。

通过行业调研与分析,了解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国产替代机会以及产业链价值占比等,判断市场是否值得进入、门槛高不高等。

同时,通过技术转化潜力、先进性、可替代性、绿色低碳程度等维度,判断技术可行性;并通过研发生产周期、投资回报周期等,评估财务可行性。以此作为决策依据,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具体来讲,就是对目标业务领域现状、竞争态势以及空间分析,绘制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图;结合企业业务布局策略及资源实力,筛选符合条件的合作企业。

其二,评估企业资源和能力匹配度,分级管理。

深入研究与其业务相契合的细分赛道发展现状及前景,结合自身资源和能力,剖析行业机会,并对各细分业务进行细致的筛选,做出最终选择。

鉴于政府和国资过去涉及的产业范围有限,缺乏足够的专业信息,难以判断和选择最具潜力的技术与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与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合作,借助外力来增强决策能力。

不同类型的基金,或是不同层级政府的基金,也应进行分类管理。

比如,对于产业类基金,可通过建立项目库、把控重大项目等加强投向指导,避免干预项目投资决策;

创投类基金需明确投资方向,通过信息披露、绩效评价等手段,加强监督和引导。

对于省级政府而言,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产业,制定重点投资领域清单,明确对下级政府设立基金的审批或备案要求,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而县级政府要严格控制新设基金,财力较好、具备资源禀赋的县区,如需发起设立基金,应提级报上级政府审批。

其三,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退出机制。

目前,不少基金面临着不能退、不愿退和不敢退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科学的基金设立、募资、运行、退出机制,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并购基金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国家重点战略和薄弱环节。

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避免不必要的干预;还应拓宽基金退出渠道,探索简化项目退出流程,以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同时,可以出台或更新管理制度,比如尽职免责、容错容亏等。

比如,沈阳在天使基金管理方面设定了50%的容亏比例,为子基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利用市场化手段,来分散和降低天使投资风险。

再比如,洪山资本在湖北试点推行先投后补资金池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率先注入资金,若项目未能如愿成功,该资金可转为科技奖励资金进行核销。

按照“政府先行投资、亏损可核销、盈利时政府先退出”的原则,把容错、容亏落到实处。

需要注意的是,部门之间如何达成共识、是否需要审计参与,基于这些维度制定可操作的细则,是制度落地的关键。

写在最后:

随着央国企创投的崭露头角,我们来到了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地方政府和国资想要最大限度规避创投风险,既需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也离不开专业智库的支持。毕竟,专业的管理人跨地区管理基金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唯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从容应对各类挑战,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肩负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