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成都越来越不一般。
不单是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韧劲、拼劲、闯劲。
还有,不断创新的烟火气和敢为人先的行动力。
前不久,成都招商工作因势而变,设立市场化招商机构。
新形势下,首个副省级城市打响招商变革“第一枪”。
不仅是组织架构调整,还拉开市场化招商的“卷轴”。
01招商中心 顺应新形势
作为副省级城市,成都招商工作会议已结束。
我们看到,招商中心由市投资促进局组建。
并且,建立项目信息的“闭环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现场就发布了首批15条项目信息。
其中,涵盖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总投资额近300亿元。
官方消息称,往后每月将发布15个策源性重大项目信息给区(市)县。
实际上,成都如何更好地招商,招更好的商,以实现更大发展?
设立市场化招商机构被视为标志性举措,也有属于成都的“招商方法论”。
随着招商中心正式成立,成都最主要目的就一个:
——整装突围,填补重大项目统筹的空白。
接下来,成都会格外重视各区县的招商工作。
早在2017年,佛山市投资促进中心成立,就是为了强化和镇区间的联系和沟通。
就佛山而言,行政架构最大特点是镇区非常强,从人力、财力、物力等重要资源下沉到镇区,但缺乏市级层面的统筹力度。
佛山市投促中心成立后,32个镇街的产业特色、招商需求和市里的全局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放在成都,背后逻辑亦是如此。
招商中心好比“中央指挥部”,统筹全市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对于成都来说,站在全局视角,协助全市抢抓重大项目机遇。
02密切联动 开启市场化
2025年,成都是“干”字当头,关键是怎么干?
现阶段,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背景下,成都打响市场化招商的“第一枪”。
成都提到了,拓展招商渠道也是招商中心的重点工作。
其中,进一步织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招商网络,同时密切链接链主企业、央国企、商协会。
毫无疑问,为了及时捕捉先发地区的经济动向和创新举措。
如果关注成都动态,就会发现新开了深圳到成都动卧线路,直接补上大湾区和成都夜间的交通“缺口”。
动车开了,一夜千里。
意味着,产业流动和交互就会变得更多。这是一场更为深度的产业合作,正在两地间酝酿。
开年仅半月,成都就开始行走大湾区。
昨天,“携手湾区 共创未来”2025成都(湾区)投资促进活动在大湾区举办。
数据显示,3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成都,项目总投资265.72亿元。
现场,企业家们拉群、谈机遇、聊发展,分享创业故事,共话投资机遇,也给出了最终答案:看好成都,充满信心!
在大湾区的投促活动中,有几个产业关键词被反复提及:
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显然,这是当下成都的产业优势或者发展重点。
今年2月,成都还将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届时将有60-70家产业链企业集中对接。
主要围绕链主企业在蓉举办的“圈链融合”活动,统筹全市、联动部门、常态组织重产基金、专业投资人精准对接,持续构建城市投资品牌。
这一次,不单是项目推介,更是体现全球招商竞争力的机会。
此外,成都还提到与专业的市场化招商机构建立沟通联络渠道。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我们与成都新都区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招引精准企业,促进项目落地,提升产业能级。
在我们引荐下,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和医疗健康链主企业,分别投资50亿元和10亿元,都在新都区扎根发展。
现在看,新任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到任已满4个月,成都一系列“招商组合拳”陆续曝光。
对成都而言,无论是设立招商中心,还是与市场化招商机构合作,都是成都在持续改革探索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行政架构。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招商团队、市场化的运营机制、规范化的服务体系,正在打造全新的城市竞争力。
03产业领域 关注新方向
刚开年,成都招商有点“热”。
我们看到,落地项目持续“上新”:
3家上市公司,1家世界500强,多家“链主型”企业密集落子成都……
其中,总投资60亿元,能源项目落子新都。
据了解,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5条钛锂高能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以实现年产15GWh钛锂高能动力电池及PACK为生产目标。
全部达产后,预计产值可达150亿元以上,可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成都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加大了马力。
截至去年底,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
比如,日本石化巨头出光兴产宣布与瑞联新材达成合作,增资2.4亿元人民币升级成都生产基地;英特尔宣布增资3亿美元扩容成都封装测试基地。
还有,世界500强林德公司再次锁定成都,持续“增资”扩产……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成都开工,这是四川省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
经过了183天,国内首条生产线全面封顶,标志着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迎来了“新伙伴”。
很大程度上,这源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的硬实力。
从规模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达到万亿级。其中,成都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三条重点产业链。
换句话,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之下,成都正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思路招引项目,锻造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体系。
眼下,成都又迎来多重战略的叠加机遇。
在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机遇之外,四川再被赋予“国家发展战略腹地”定位。
而在最新获批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成都将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成都组建招商中心,必然有一定策略。
对内,统筹全市资源,构建起高位推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对外,强抓重大机遇,有序推动产业转移,积极开展项目对接。
我们注意到,这座城市提出了:
瞄准“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三大方向和链主企业全国供应链“地图”,梳理“3+22+N”园区主导产业、资源禀赋、承载能力。
主要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全市重点产业,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绿色氢能等新兴产业,逐步推动招商工作从“统计”向“统筹”转变,加快推进标志性项目落地。
尽管东部城市,正在发起新一轮的“反向招商”攻势,但成都守住现有阵地是基础盘,更要在新的赛道上抢占先机。
现在看,成都正在探索和布局。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蓄势之际,这个地方的市场化招商“第一棒”已经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