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这条重磅消息刷屏: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引。
2024下半年开始,叫停和整顿招商竞争,成为多个高层会议和文件强调的重点。
我们注意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出台,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
这一指引,落实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意味着接下来就是抓落实。
关键在于,打破地方保护,实现资源互通。
放在招商工作,从“划红线、拆篱笆、搭桥梁”等维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落地。
01划红线 破除自我小循环
“国内有些企业,想与其他省份做生意,有可能比跟国外合作还难”。
尽管多年过去了,但依然对这句话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我国市场是分割的,地方出于GDP、财政、就业等各方面的考虑,有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和地方壁垒。
结果,导致很多不合理的保护主义,甚至存在规则不一样,法律尺度不一样的情况。
以前有基层招商人提到,引进投资的时候,确实是有一些只能做不能说的动作。
比如说,一旦引入项目的产品投产,我们就在本地优先使用,甚至会对引进的项目提供扶持。
一位企业高管曾接受媒体采访直指,想要拿下某个城市的项目,地方要求在本地投资,采取的是以“投资换市场”的方式。
在地方保护主义之下,企业竞争受限于被划定的区域内。当研发出优质的产品,可能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回报,抑制了产品的升级优化,更限制了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
还有地方,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不公平的门槛和资质等,并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其实并不陌生。
从“政策时间线”来看,这几年一直在稳步推进: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去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改革决定强调推进市场基础规则统一、监管公平统一和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随后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增量政策结合推进。
现阶段,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历程,还在不断前行。
这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出台,围绕几个方面: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及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进行了细化部署。
值得关注的是,再次点名“逐利性执法司法”。其中,文件明确了:
各地区不得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经营主体财产,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或实行异地管辖,依法防止和纠正逐利性执法司法活动。
我们看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强调若干“不得”,对应也划出了底线红线,如果触碰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全国建设统一大市场,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是对所有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大市场,不是搞自我小循环,也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的大市场。
02拆篱笆 产业高度重叠化
地方招商引资“竞赛”,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过去,往往会运用各种明补或暗补的办法,来竞争性地开展招商工作。现在则是,运用各种政府基金进行跟投,其实也是一种变相补贴。
虽然地方短期内吸引了一些企业,但长期看,这种方式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甚至加剧地方财政的负担。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中提出的措施有的放矢,力度大、针对性强,旨在破除一些地方不合理的“土政策”、红头文件垒起来的“篱笆墙”。
尤其在产业发展上,不少地方呈现了“遍地开花”、“多而不强”的局面。
各地招商引资,最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挖掘本地比较优势,结合承载能力、产业基础、产业链完整度,找到相比于周边地区的“闪光点”。
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导入,地方不能脱离本地的区位和资源禀赋,只有本地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而非一哄而上争抢高端产业。
从现状来看,不少地方产业重复,而且出现部分产能过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比如,最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大多数省份都将汽车作为本省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而且规划的产能都很大。实际上,有些地方汽车产业并不具备竞争力。
还有半导体产业,有些企业被地方扶持后,并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产能,最终几乎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拍在沙滩上了。
这些案例得出,有些地方在上项目时存在盲目性,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验证。
各地招商引资,想要突破这种高精尖产业,就必须全国一盘棋。
有的地方负责制造,有的地方负责原材料,有的地方专心于后市场服务,每个地方专注于一项,最好和邻省能互补,地方都有自己的路子,彼此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变成了互补,将达成1+1大于2的效果。
从长远发展来说,各地必须拆除在一亩三分地上的“篱笆”,不能阻碍各种市场要素的流动,回归产业本质,调整招商方式,结合本地优势,走差异化路线,对于创建良性的市场经济,落地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所帮助。
03搭桥梁 软硬连接重要性
全国建设统一大市场,还提出了“规定动作”:
各地区要以打通断头路、基本消除国家公路网省际瓶颈路段以及基本打通跨省航道主要瓶颈和碍航节点为重点,加大协同力度,破除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简单说,断头路越少越好。说到这,想起一个故事:
多年前,A区经济发展不错,备受国内外企业投资。作为“邻居”的B区,想借点A区的力,希望交通路网得到连接。
但是,A区把路修到离B区还剩几百米的地方,就不再往前修了,还想试图制造障碍。
就A区而言,地方担心把路修通了,建厂的企业都跑去地价、房价相对较低的B区投资。
回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中,本质就是要打通因为行政区划形成的物理上、制度上、市场上的断头路。
全国建设统一大市场,软连接也很重要。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各地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其中,文件也要求:
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完善整合省域内“互联网+监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系统等,厘清市场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综合执法部门责任链条,进一步统一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采集标准、格式、字段等。
与此同时,也关注到企业“退出难”的问题,强调了:
各地区不得妨碍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退出和迁移,不得要求经营主体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准入障碍,或者通过增设审批条件、暂停办理流程、故意拖延办理、违规开展检查等为经营主体跨区域经营或迁移设置障碍。
站在企业视角,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指引落地,减少行政手续和成本,使得投资主体更便利地开展跨地区的业务活动。
这样有助于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得不同地区的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科创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将为投资主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除此之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是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通过硬连接和软连接,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达到降低流通成本和制度成本的目的,促进产业升级、壮大创新动能、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市场强、产业强、企业强的发展优势。
接下来,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推进中,招商工作必须从整盘棋的角度思考,从“拼抢资源”转向“合作共赢”已成为必然趋势。
当下各地招商引资,首要任务是打破思想上的束缚和局限,摆脱地域性的自我封闭“小循环”,才能使得不同地区的企业通过合作和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