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到了最后一天。

这一年,被认为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前有市场大环境不佳,后有《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令禁止招商政策捷径。

重重挑战之下,也孕育着新机遇。

在此,笔者梳理了2024年招商的五大重要议题,并结合年末的北京高层经济会议定下的基调,来总结明年招商工作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辞旧迎新之际,希望大家都能重振招商信心,以饱满的热情以及科学的策略,来迎接新一年的招商工作。

01 新质生产力

在今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由此迅速成为全民经济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点明了10多个产业领域,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低空经济、量子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淘汰传统产业。相反,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来焕发传统产业的新生,帮助它们在新市场环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中央财办对此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即“在产业层面,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

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充分发掘并利用区域优势,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或雄厚的科研实力,那么就可以依托这些优势,选定适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发掘并放大自身独特优势,培育出一批新的产业增长极。

02 耐心资本

4月30日,北京高层会议指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强调的是资本的耐心和长期投资视野。这种资本形式,不盲目追求短期的投资回报,而是更注重挖掘和培育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项目和企业。

不少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创业孵化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各地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0%。这些基金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

此前,国资在投资过程中受到各种制度性“枷锁”束缚,在投资表现上过于拘谨,即便面对有潜力的投资项目,也常因怕犯错被追责而“不敢投”。

为改善这一问题,上海、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相继出台新政,为国资开启“容错”大门。通过鼓励资金机构“敢投、大胆投、放心投”,来推动资本招商、产业投资的专业化发展。

03 全国统一大市场

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要求政府不得实施针对特定经营者的政策,或是提供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的资金支持。该条例最直接的结果,便是解决招商恶性竞争,确保招商市场规则的相对公平,让招商引资回归理性。

在政策的规范下,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将聚焦营造优质的城市和产业生态环境,提升地方对产业的综合吸引力。

同时,立足本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精准选定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发展,打造最适合产业突破口,推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政府来说,招商引资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政府逐渐退出招商第一线。不少地方裁撤招商部门,成立市场化的招商公司或平台公司来承担招商任务。

然而,这些新兴招商实体虽在政府资源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市场化招商方面的实力尚显不足,还需要加强团队组建、招商模式、产业专业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随着平台公司走到招商一线,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下,双方需要优化作方式,实现政企分离,互补和相互借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取得“1+1>2”的效果。

04 盘活存量资产

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与存量资产盘活,已成为国央企近年来的核心任务。对此,国家发布一系列的管理规定。

比如,8月底,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规定,包括严禁违规举债、强调建管并重、强化资产清查与数字化水平等内容。

9月份,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了一篇名为《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 唤醒“沉睡”资产》的文章,特别强调了资产盘活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这一系列政策,都是推动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特别是闲置厂房盘活方面,招商引资成为了关键途径。

在厂房去化过程中,政府要先认清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找准自己在周边地区内的比较优势,梳理适宜发展的产业、适合引进的项目。只有对自身有足够清晰且客观的认知,才能避免陷入盲目抢商陷阱。

同时,地方也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招商考核体系,秉持“适配优先”理念,明确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毕竟,企业进驻后可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招商引资应立足实际,找最合适的企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05 地方化债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此外,财政部部长还公布了未来几年的化债路径:

从2024年开始,将连续五年内,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对于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将依照原合同规定进行偿还。

此番化债组合拳,合计资金规模高达12万亿元,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在政策扶持下,地方化债压力会大大减轻。接下来,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的发展路径就清晰了。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首要之务是严守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底线,否则任何违规行为都将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厉的惩处。另外,随着存量隐性债务逐步化解,将有更多财政资源可以向民生和市场倾斜,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招商工作和产业发展中。

对于平台公司而言,此次化债新政缓解了眼前的债务问题,但后期也必须加速转型步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06 2025年 招商拼什么

前文汇总了2024招商行业几大关键词,地方政府接下来该如何招商、稳商、强商?

其一,做好产业园运营工作。

前几年的厂房建设热潮,加上市场环境变化,造成大量园区闲置,厂房空置率上升。

在国家化债支持政策下,国资未来或许可以借助地方债建设新园区。想要避免陷入上述困境,就需要结合市场要求,做好载体建设的前期规划。

比如,针对容积率过高的问题,建设初期做好层高、承重、面积等规格设计,让载体建设更专业、更精准,从而提高与企业的适配性。

地方政府可以盘点当地园区及产业链现状,精准分析出本地区的竞争优势、产业根基及未来规划。在此基础上,培育符合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具有潜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以具体园区为落脚点,通过扶持潜力企业和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以企引企”、“以企助企”的辐射和提升作用。

其二,通过资本赋能招商,形成集群效应。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来吸引投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引进企业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不足、后期资金退出困难,以及地方财政负担加重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实施更为精确和高效的产业投资策略。特别是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落地,“资本赋能招商”正成为新的风向标。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国资“容错”机制。这种机制,为国资提供了更大的投资包容度,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的进行投资,培育和吸引龙头企业,增强整个产业链的吸引力,促进招商与产业孵化。

此模式的成功,并非仅取决于基金规模,更在于是否能运用“投行思维”实现自我造血和持续陪跑,以及是否能通过合作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确保产业资本支持的持久性、精确性和实效性。

未来几年,能够深刻理解并有效运用这一模式的地方,必将在招商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写在最后

想要做好招商,关键还是在于懂商。招商竞争之所以日趋激烈,根源在于方法的同质化和简单粗暴。

展望新岁,大家可以探索多元路径,为地方招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愿诸位在新一年的招商征程中,能够披荆斩棘,高效招商,收获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