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建立容错机制,国资委动作频频!
今年以来,国资委多次提及国有资本容错和免责机制,旨在打造更加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国资监管体系,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
随着这一机制开始落地,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先后对提高国资创投容错率进行探索。
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招商工作而言而言,传递了一个强烈而积极的信号。
01 高层定调 释放积极信号
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明确提出:
要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不仅要完善国有资金出资机制,还要在考核、容错、退出等方向,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要夯实创业投资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落实资本市场改革重点举措,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激发创业投资市场活力。
湖北省积极响应,出台了《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列举了10种可予以免责的情形,包括前瞻性产业投资损失、种子期投资不确定性以及科创研发失败等。
紧接着,10月24日,《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首次提出“大胆资本”的概念,并在文件中对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完善容错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此外,四川、北京、安徽、江苏、广东等多个地区,也纷纷探索容错免责机制。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都聚焦在一个核心理念:为国有企业打造更加宽松、友好的发展环境。
过去,国资管理机构常常因为担心投资失败而承担责任,从而在股权投资上表现得过于保守。
打个比方,对国资管理机构来说,假如投资了100个项目,其中99个都成功了,但是有一个项目投资失败,就需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这种压力,导致国资管理机构在股权投资时,容易出现风险厌恶行为。
要让国资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关键在于自上而下给国资创投机构“松绑”。
而建立健全的容错机制,正是为了给国资提供一层保护,特别是非主观故意、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出现投资失败时,能够获得谅解与包容。
国资监管体系正变得更加包容和审慎,鼓励国有企业在高风险市场中大胆创新,给予国有企业在试错过程中的安全感和“定心丸”。
这样一来,将能够让国企放心大胆探索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和模式,尝试更具前瞻性的创新项目。
对于招商而言,容错免责机制能够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大胆探索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为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提供了动力。
尤其是,《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原先的招商路径越走越窄,以地方引导基金为支撑的资本招商受到广泛关注。
在“补改投”趋势下,国资机构被赋予新的使命,他们需要挺身而出,承担起招商和产业扶持的重任。
02 如何落实 引领耐心资本
容错机制想要真正落地生根,离不开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来作为支撑,包括尽职调查、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多个关键环节。
若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体系,容错机制就容易变成规避责任的工具。
因此,国企在建立容错制度时,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内控和监督机制,确保每一次容错都是合理的。
那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又该如何划分容错的边界呢?哪些失误可以被包容?哪些又必须受到追责呢?
在创新领域,需要严格甄别失败的成因,是否是因为客观条件造成,或者是否属于合理判断失误等。
比如,究竟是因为不可抗力的政策调整导致的决策失误,还是因为事前调查不足而造成的判断失误?两者在责任追究上,不能混为一谈。
只有明确界定了失误的性质,才能有效避免容错机制的滥用。
同时,确保容错机制的合理性,就要根据不同产业类别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
对于那些已经成熟的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我们的目标仍是保值增值,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亏;
而对于那些新兴的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应先分类归纳好,再设定对应的容错机制,让基金管理人能更精准地找到并弥补短板。
只要投资过程中做到了勤勉尽责、合规合法,就无需过分苛责。此外,对于不同地域和项目,也应该采用客观、严谨、综合的评判标准,来评估GP能力及所投项目状况,确保评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为了推动容错机制有效实施,还需要大力培育耐心资本,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其一,支持国有资本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科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支持,并建立其完善的制度性保障。通过国有资本领投,带动各类社会资金跟投,共同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
其二,围绕“耐心”这一核心要素,构建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完善国有资本容亏容错机制,强化对中长期表现考核,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风险控制、产业扶持等多个维度出发,综合确定合理确定考核目标。
其三,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环境,扫除阻碍中长期资本进入的制度性障碍。允许投资许机构进行市场化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事业。
03 容错大门已开 招商如何布局
容错机制的落地,为资本招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机制,不仅回应了市场的新趋势,更对引导基金在推动地方战新产业等领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特别是在风险较高的成果转化、天使投资阶段,民营资本的考量往往较为谨慎。成果转化环节失败率高,是不争的事实。
但有了容错机制等政策的扶持,国有资本在这一环节可以更加大胆地开展投资,从而发挥以投促引的作用。
谈论资本招商,绕不开投什么、谁来投、如何投三大核心问题。
首先,对于投什么的问题,可以紧跟国家产业导向,重点投资国家支持的产业方向,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性企业。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提出,政府、国有企业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应当引导社会资本,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对刚起步、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招商的核心要素是项目和资本。想要招商更顺利,需要精准判断项目的质量以及资本是否靠谱,筑牢风险防线。
比如,合肥在资本招商前期,就通过内外结合的尽职调查方式,最大程度上助力项目成功;并树立风险对冲意识,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投资多个各具竞争力、能互补的选手,巧妙分散风险。
其次,针对谁来投的问题,这里倡导政府和市场携手合作。
政府除了提供资金外,还应发挥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上的优势,为市场子基金的介入创造有利条件。
在早期投资阶段,政府选择基金管理机构时,应更加注重对人的判断,而非盲目追求品牌效应。
同时,在评估基金管理规模时,更应关注被投企业实际拿到了多少投资额,以及在全生命周期生态下能够获取的资源和服务。
这不仅仅是一笔笔投资那么简单,更是对科技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让耐心资本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是如何投的问题,主要有股权直投、基金投资两种形式。
先看看股权直投,这更适合那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项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助力当地产业链的招商工作,培育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但也要注意,国资直投的资金很多来自国企自身发债,受负债率约束。平台招商考验地方政府对此的支持力度,需要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
再来看看资金投资,需要搭建相应的基金平台,这可以是项目公司或开发商自行成立,也可以与金融投资机构联合成立,或者引入第三方基金平台或地方引导基金平台等方式。
通过这些平台设立引导资金,以股权投资、担保抵押、配建厂房等多种方式,利用资本的催化和杠杆作用,来吸引那些资金不足、但前景可观的企业落户。
>>>>写在最后
容错大门的开启,为资本招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这一新机制下,我们需要明确投什么、谁来投、如何投的问题,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资本招商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取得更好的招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