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园区,应该都有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园区的产业定位,好像都大差不差。

这是怎么回事?

每当某个产业被认为前景广阔时,往往引来很多跟风者。大家纷纷投身其中,希望能够分一杯羹。

然而,当这股热潮退去,剩下的可能就是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了。

01 同质化问题 已引发高层关注

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某城市有两个产业园,定位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且拥有相似的产业发展目标,这两个园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方面,他们都需要争夺相同类型的企业入驻,比如电池生产、整车组装等相关企业。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这些企业,互相模仿对方的策略和做法,提供类似的服务和支持措施,比如充电设施建设和融资支持等。

几年下来,两个园区基本情况愈发趋同。

这让来选址的企业开始感到困惑。他们发现,好像不管选哪个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都差不多,难以做出有实质意义的区分。

这只是园区同质化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普遍。

据公开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我国产业园区面积以每年1.4亿平方米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25年,总供应量将突破62亿平方米。

遗憾的是,尽管产业园区数量激增,其发展规划、产业链条及运营管理却未见明显丰富与提升,反而陷入了“千园一面”的尴尬境地。

各省市区域规划、拓土建设各类各级产业园区,但建成后往往发现,缺乏独特的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

再加上,市场需求有限,没有足够大的体量来“消化”这些园区厂房。

为了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不少园区不得不降低门槛,甚至不惜展开恶性竞争,比如拼土地、打价格战等。

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吸引一些投资,但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以煤炭、钢铁、传统化工等行业为例,简单重复和缺乏特色细分领域的做法,会加速产能过剩现象。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各地园区纷纷转向新兴产业,一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

这不仅影响了园区的持续发展,也让企业对园区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部分有远见的企业选择离开,无疑给园区发展的带来不小冲击。

从更高的区域视角来看,如果各园区产业高度趋同,一旦相关产业不景气,这些产业园区就可能会集体陷入困境,影响区域整体经济。

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大家不愿看到的。

如今,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

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将“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列为重要任务。

该计划强调,要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在新的政策导向下,园区应积极调整策略,从过去的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发展路径。

要实现这一转变转型,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产业定位规划。

02 顶层设计 园区定位和规划

地方在进行产业布局时,要做好顶层的规划设计,从源头避免定位同质化现象的发生。那么,具体如何做好产业差异化定位呢?

其一,深入了解自身的产业基底。

这就像是在搭建一座大楼前,必须先勘探地质,了解土地的承载能力。

全面了解本地的产业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综合评估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只有摸清了资源和家底,才能知道应该发展哪些产业,为后续招商指明方向。

其二,洞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技术路线、行业格局也在不断演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触觉,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预测未来成长趋势。

把握了大趋势,产业的大致方向就清晰了。

接下来,就是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及定位规划。

我们需要详尽地描绘各产业定位内容、依据及生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以系统且纵深性的视角,来规划区域产业发展全景蓝图。

制定出一份“接地气”的产业规划,需要跳出本地看本地,从全国视角审视产业分布,明确招商重点区域及目标企业聚集地。

此外,产业定位需要有层次感,就像“剥洋葱”一样,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

比如,在国家层面,先弄清楚某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它是支柱型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在全国盘当中处于什么位置?

再往下,细分到区域层面,目前所在区域的相对优势产业或者潜力产业是什么?这些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地方资源禀赋、环境特色相契合?

最后一步,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及空间规划。

这需要我们具备前瞻性视角,不仅要预测产业总量增长趋势,更要深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等多方面问题。

同时,合理的产业空间调整,也是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招商目标,依照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时间节点,一一进行规划,以便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一份清晰的产业定位规划,就像地方产业发展的“指南针”,能指引我们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在哪发展”等核心问题。

从对深入剖析产业现状,到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从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到精心产业空间布局,再到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政策,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03 清晰规划 明确招商方向

想要完成上述工作,需要先对本地乃至全国的产业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对于那些财力、人力资源丰富的一二线城市而言,依托自己的专业招商团队自然是首选之策。

但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三四线以下县区而言,由于财力和人力上的限制,仅凭现有的招商团队,可能难以担此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借助第三方专业招商咨询机构的力量,或许更为明智。

就拿资阳临空经济区来说吧。

其所在的资阳市,是西南唯一同时具有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生产布局的制造基地,有着丰富的机车产业资源,以及完整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这里已经汇聚了超过200家与车产业相关的企业,比如四川现代、中车资阳机车等。

正是因为当地深厚的工业基础,资阳临空经济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发展的发展重点。

放眼全国,不少地方的园区都开始瞄准高端制造产业赛道。想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关键在于细分领域的精准规划。

为更快明确自身定位,资阳临空经济区积极借助谷川产业研究院这一“外脑”,对本地产业基底资源、交通区位条件、周边城市发展关系等要素,进行全面摸底分析。

产研团队从当地优势产业和配套性产业等维度进行评判,结合园区实际状况,梳理出一份清晰的细分产业定位规划方案。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细分出智能制造、国防军工和轨道交通三大方向;在新材料领域,则细分出新型能源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方向。

根据资阳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到2035年将形成临空高端制造、临空综合服务等高端化现代体系,打造国际化临空经济示范区。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对此,产研团队从上中下游细分领域着手,帮助资阳临空经济区,制定了一份详尽准确的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为园区产业全周期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当然,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的项目和企业上。

有了清晰的产业蓝图,资阳临空经济区的招商方向也就明确了。他们围绕这一产业规划,有条不紊地“排兵布阵”,并积极“走出去”,全力加速招商引资的步伐。

截至目前,2024年新签约项目10个,其中5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瞪羚企业。

这些企业的落地,让资阳临空经济区离“国际化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写在最后

避免同质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全盘考虑,同时注意避开一些误区。

比如,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只关注招商而忽视后续服务,也不能盲目招商、无序发展,或者是直接照搬他人经验等等。

尤其是最后一点,在产业定位方面,不是看别的园区做得好,就盲目效仿。这种简单的复制粘贴定位,很可能会为园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总之,要想实现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避免同质化和发展误区。

唯有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发展策略,方能打造出真正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