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老生常谈,最熟悉的议题仍然最重要。
一直以来,这个话题,备受关注,争议也不少。
有人说,一二线城市争抢企业,不一定是市县所失去的。
我们看到,随着城镇化推进,市县级城投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其中,粗略估计一下,全国区县城投有数千家,差不多占了半壁江山。
现在时代变了,地方政府对于城投的诉求也转变了。
01 承担招商任务 市场化运作
就招商而言,城投不单是与“融资平台”划等号,找“快钱”已经不是趋势。
不少平台公司,承担开发区剥离出的招商任务,市场化招商正在运作。
先讲三个真实案例,基本能看到城投参与招商引资的紧迫感。
● 新书记调研,做优做强平台公司,6个月要见实效。
某市新书记上任,一口气调研十几个区县。其中特别重视,产业招商与产业投资两个方面。
给县里经开区下达任务,持续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关于平台公司,资产盘点、产业转型、招商进度,半年要见实效。
● 园区厂房亟待去化,腾出一些资金,定个策略解决招商问题。
虽然本地是县级市,财力上比周边的区域稍强些,但分到的专项债额度也不算多的。
目前,城投建设的园区,处于竣工验收阶段。如何短期去化厂房,提高招商效率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对于园区招商说,先解决活下来的问题,再考虑能否活得好、活得久。
● 城投转型不是说转就转,园区开发和建设需要专业的招商机构协助。
现在城投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地方也一直开会研究城投转型的问题,感觉整个团队招商能力也有限。
尤其区县城投,除了投融资功能,在产业园区开发和建设上经验少,想拿出部分专项债找“招商外援”。
以上足以看出,曾经万般改革都无法动摇的城投定位,如今终随着地方政府的需求而开始被撼动。
确实,被称为“第二财政”的城投平台正面临转型挑战。
城镇化下半场,如何融入区域发展、支持区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价值,是市县级城投的核心问题。
在城投属性与职能变化后,不再是行政主体,而是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充分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并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多位城投行业人士陈述,现在很多城投公司都在参与当地的园区建设,但是仅依靠自身的运营能力,还不足以撑起来园区的招商运营工作。
今年,不少市县级城投,按照“335”指标推动城投平台转型。
“335”指标即非经营性资产(城建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不超过30%;非经营性收入(城建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超过30%;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得超过50%,是此前政策对于平台转型的一个量化指标要求。
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将大部分城投的债务剥离,转变为产投或者国企,其所在的城投就布局了新能源、科技之类的产业。
显而易见,市县级城投,承担招商引资职能,也将面临市场化运作的挑战。
当下,各个城投公司是否具备自主经营能力、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才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
那么,地方政府又需要怎样的城投呢?
简单说,城投通过转型成为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平台,携手地方政府共同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产业生态服务。
02 从平台到主体 招商找外援
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城镇化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
在这过程中,县域积累大量的存量资产,城市建设发展已然由“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
存量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加快提高资金回笼,减轻财政压力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课题。
当下,市县级政府真正缺乏的,实际上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的盘活与运营能力。
特别是区县级城投,招商队伍力量还不够,盘活存量资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资产盘活和持续经营效率的问题。
现阶段,市场上有大量工业厂房园区需要招商运营合作,特别是各地的国资平台,有的还在依赖政府招商、投促的导入,自身并无招商团队。
其中,在园区开发建设上, 把资金变成钢筋水泥都会干,但是把钢筋水泥再通过招商运营变回资金,这个非常考验产业规划、招商运营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着手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更应该避免新开发的产业园区也陷入“建设与运营脱节”的困境。
对地方政府来说,如今需要的城投已然不再是“融资平台”,而是地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内有运作能力的、市场化经营的国有企业主体。
过去,城投通过“代建”模式承接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虽收取管理费。但实际上依然融资为主,很少参与项目决策,也很少积极运作项目,这使得许多在城投名下的存量资产都经营情况堪忧,难以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市县级城投最先解决意识的问题。
面对地方招商模式转变,自身是相对独立、自负盈亏、企业运作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只有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盘算投资效益,才能在市场化时代立足。
而在转变观念过后,城投作为地方政府代表人的特殊性质,掌握的项目主导权与收益权比过去更多,且存在许多通过项目运作改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积极可能。
简单说,城投有望从传统的园区投资开发商,转型为全周期产业生态服务商,以一流的硬件环境,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与转化。
但是,由于市场化业务发展需求升高,不少城投公司几乎没有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有的人员大多由地方政府机关人员抽调构成。
比如,一些县域城投的工作人员较少,没有固定的团队进行招商引资,很可能从投融资以及财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进行招商引资。
但是,随着市场趋向成熟化,传统招商方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公司具备专业的人才以及整体规划,也更好地避免风险发生。
在市场化转型中,区县级政府和城投公司都需要高位统筹,两个“一把手”均应高度重视。
重要的是,外引内育搭建资产运营管理梯队,可借助谷川联行来规划设计和招商运营。
无论是闲置载体盘活,还是园区规划建设,都是对招商引资与产业研究硬实力的考验。
一方面,关注落户项目数量,另一方面也要衡量项目含金量。
这里含金量,不单指投资规模,更是项目与当地产业定位的匹配程度。
对于产业研究,不仅要做到招商前置,还要把产业规划提前到园区设计和建设之前,让科学的思维和精准的定位贯穿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
只有做好产业和企业的精准画像,才能真正以运营思维引领设计、施工、招商、服务的一体化。
现阶段看,若区县级城投的转型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关系到区县级城投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县域经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地方上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区县级城投的转型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城投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报表游戏,转型能否得到监管认可并突破新增融资限制,还是要看转型后是否具备自主经营能力、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并非所有城投平台都具备转型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所有平台都推进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也不符合“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政策要求。
在新周期之下,城投有新职能、新任务、新工作,不仅要从经济效益上“算小账”,还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算大账”。
只是时代已更迭,城投也需要大刀阔斧提升造血能力,当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乃至结成“命运共同体”,招商工作必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