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重要的会议——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结束了。

我们看到,全会通过核心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昨天下午全文发布。

经过研读,大约22000余字,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最新文件分60个小节。

看表面,基本上是战略方向的布局。实际上,未来细枝末节都是根据大框架来制定。

整体内容丰富,先拣几个与各地招商息息相关的话题来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一下。

01 市场与政府 重要变化

从二十大报告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成了最大看点。

请注意,这里有个重要变化:“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且并没有再提“政府”两个字。

取而代之,是说政府的职责。比如,“管得住”、“弥补市场失灵”,显然市场机制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强。

此次《决定》一系列表述表明,“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作用依然分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决心坚定。

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在《决定》经济领域改革部署中位置居前,这一谋篇布局是在向全体经营主体、所有企业家发出积极而明确的信号: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中国将坚持市场化的基本取向不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方向绝不会改变,也绝不可能动摇。

那么,针对政府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经过分析,多次提及“活”,本身就是重要信号,表明中国在处理“放”与“管”的关系时,将妥善把握节奏和力度,着眼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随着“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中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可期,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02 统一大市场 真正落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时代强音,在中华大地落地有声。

尤其是,真正落实市场主体平等地位,打破地域和城乡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

随着三中全会的明确定调,招商引资必须弄清行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真实情况,才能与企业“在同一个频道对话”,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潜力和风险。

弄清楚这些,才能明白企业的短板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地帮企业“补短板”,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

中国经济几十年持续高速增长,不乏招商引资也呈现一些问题。比如,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等。

再比如,人口净流出区域,还在供地、造房、建产业园区,轻则导致去化艰难,重则沦为空城。

还有些地方,互相对标、互相模仿。县城、乡镇也要盖出和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发展和城市一样的产业,这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造成浪费。

早在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就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之后,一系列动作相继落地。前不久,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大家应该都看到了。

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毋庸置疑,就招商而言,产业基础是否牢固、专业化水平如何提高?甚至,回到最基本的,反复自省各自“家底”摸透了没?

其实,与之相对应的,招商引资思维模式,也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市场化招商机构也是专业化招商的重要手段。

搭平台、借“外脑”,政府逐渐从“主导招商”转向“引导招商”,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渠道、信息和经验优势,有助于拓宽招商发展空间。

03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首先,在《决定》的开篇就非常鲜明地指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这是在中央重大会议层面确认,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不能坐等错失,而这也是倒逼改革、深化改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简单说,过去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合时宜,纯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很难再高质量拉动经济,必须发展硬核科技和进行产业升级。

其次重要的是,各地方通过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就像《决定》中提到的那样,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

基于此,各地方招商引资,必须优先考虑本地产业基础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从产业细分领域、转移趋势范围、企业选址诉求、招商政策梳理、各类要素集聚等方面进行产业研究,这对招商引资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现阶段,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将会为科技创新而服务。

在三中全会前夕,各个地方陆续成立省级科技委、市级科技委,并由一二把手挑担;工信部成立高新技术司和未来产业处;科技部设立三大新型科技机关;国务院国资委设立两批央企原创技术策源地,都是非常鲜明直接的印证。

技术比拼和科技突破,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比拼与聚集。

各地方需要竭尽一切资源和力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发挥人才价值的人才体系,持续不断地成为中国科研、科技事业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04 国央企方向 责任重大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这些年,中央企业「两非」剥离、「两资」处置;去年以来,央企清理金融类资产,清仓式抛售中小银行的股权,退出参股金融企业等。

这就是为了,国央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

202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攻坚之年,市场化整合重组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

针对市场化服务业务,首先将在现有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机制,开展市场化经营;后续则会放开社会化资本的进入限制,在竞争性领域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并借助市场化竞争来促进国有经济的更好发展。

对于能源、铁路行业,改革模式应该“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中间的管网和运输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要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管理;“两头”要引入竞争机制,特别要对民营企业开放。

相比央企,更急迫的是地方国企——城投公司。

当城投开始承担招商任务,绝不是将原来纯粹的土地和基建内容,包装一下换成有内涵的产业那么简单。

城投“换挡”产投,一定会招商引资。但是,不一定懂招商引资。

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了,进入高质量、精细化的城市运营和产业深耕阶段,必须以正向经营性财政现金流覆盖债务支出,城投平台公司未来靠产业才能立足。

放在区域发展上,这是一种务实的市场化转型,能够优化债务结构,减轻财政压力,同时促进地方多元化发展。

最终目的,若想实现产业升级,关键在于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转型发展初期,站在“资源+竞合”的角度,一个“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能服务”的合作伙伴,可协助城投公司平稳有序地度过这个过度阶段,尽快驶入快车道。

谷川联行正是这样的“外援”,着眼战略全局,提供从“立项分析、融资服务、园区设计”到“建设管理、招商管理、运营管理”的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05 重视企业家 支持民企

对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经济发展有所恢复和好转,运行总体平稳。

但是,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投入不足、扩张意愿下降,传统产业尤其感到困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重要的是,企业比政府更接近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未来不可捉摸的科技前沿。

企业是市场信息变化的第一个接收者,对市场信息、市场需求最为敏感。而政府,根据滞后的信息制定的产业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场变化。

前不久,看到有企业家强烈建议:

进一步清理废除包含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有悖公平竞争的政策。

有些地方,办事流程仍然较为繁琐。希望能够推动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对企业实行“宽准入、严监管”。

回到招商本身,各地全面落实民间资本准入平等待遇,不得对其实行“标签化”。政府可把部分招商任务委托给市场化机构,站在第三方立场评估企业资质、研判项目门槛、平衡双方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还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

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各地方更要重视企业家精神,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看到,把11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升级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意义重大。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其中,对企业应慎用处罚、停业等强制措施,避免一刀切、过度执法,建议各级执法机关推进“柔性执法”,探索开展以宣传提醒、主动指导、责令改正等以服务为目的的执法模式,耐心为企业解决问题。

针对部分产业和领域“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及竞争激烈的现象,更需要引导和规范行业有序竞争,强化产业发展和产能布局的统筹规划,帮助企业“算总账、算大账”,提升大局观,避免盲目投资,推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写在最后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改革也不能东张西望。

过去改革,既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好的经验可用在今后改革中,需要吸取的教训绝不能再出现。

如何通过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有良好的智慧和才能,通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精心思考、周密部署,拿出最优方案、最好举措,才能够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