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重磅“献礼剧”,近日迎来大结局。

不像《人民的名义》那样悬念重重,《县委大院》传递的,是基层治理的日常。

招商引资、环保整治、营商环境……“一把手”主抓的重点工作,都在剧中有所体现。

而且,不少剧情也传递出一些潜台词,释放了一些问题的导向和思路。

读懂这些,才算真正看懂了这部剧。

01.

招商引资仍是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要在全市、全省占据重要的位置,赢得更多资源倾斜,招商成绩必须亮眼

剧中,在新洲市产业大招商工作专题会议上,马市长对“一把手”们提出要求:

“同志们,你们要多跑呀。”

“要是让我在县里都看到你们,就完蛋了。我希望多看到你们的请假条。”

“现在省市都在搞排名,我建议,县里也搞起来,指标翻一番是不够的。”

招商指标翻一番,让各位县长倍感压力。

尤其是光明县,不仅财政吃紧,还被环境污染、乱罚款等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重视招商工作的九原县得到了表扬:

“一把手”带头抓招商,已经成为常态。

而底子比较薄弱的县,则希望得到一些政策、福利、项目资源的倾斜:

这场会议反映的问题还是很真实的。

招商引资干得好,经济就发展得好,就业机会就多,人口增长就快,自然会得到更多政策和项目的倾斜,就会越来越强。

反之,则会越来越弱,只能“喝汤”。

所以,几乎所有地方都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要下大力气去抓。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把手”究竟是在文山会海中度过每一天,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亲自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决定了招商引资工作的诚意和效率。

就像剧中说的,“把我们安排在这个位置,不是坐吃山空的,而是要来打粮食的。”

02.

新政绩观必须破除“唯GDP崇拜”,产业规划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得到更多“一把手”的关注。

关于光明县委书记梅晓歌、九原县县长曹立新的结局,剧中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不过根据剧情走向,推动了光明县环保治理、营商环境优化、规模化农业改革的梅书记,大概率是升迁或调任了。

而纵容企业排污问题的曹县长,则必须对环境污染的恶果负责到底。

两人是大学同学,又同样担任县级“一把手”,但对于环保问题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这种不同,归根结底,是政绩观的不同。

曹立新对污染问题心知肚明,但他的选择是挺到阊胜矿业上市,挺到他离开九原县,这样就能带着漂亮的政绩高升了。

他的政绩观,让他忘记了自己曾经立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

近年来,国家对“唯GDP崇拜”的破除,代表着考核的指挥棒,已经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规划工作就被推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根据县情实际制定产业规划,规范重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和管理方式,剧中九原县的问题,就可以有效避免。

如果严格论证、精准研判,现实中地方政府强行上项目,导致项目烂尾、投资暴雷的乱象,也可以不再轻易发生。

梅书记带领全县发展规模化农业,是在因整治环保而关停法兰厂之后,为解决产业和就业问题,想出的一招棋。

但是,如果委托专业招商机构实地调研,或许能在细分领域找到更多机会,也能借助项目资源优势,直接促成项目落户。

比如,基于当地的奶牛养殖业,引进奶制品加工企业作为链主,打造集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物流物联为一体的奶业全产业链。

不过,考虑到光明县的财政情况,暂时没钱请专业机构,而是向前任县长、农业专家蒋新民取经,也可以理解。

03.

城镇化建设仍是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钥匙,也是推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先手棋。

剧中,梅晓歌当选光明县县长之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棚户区的拆迁问题。

这是关系到县级财政的关键之匙。

部署工作安排时,时任县委书记吕青山,说了几句“关起门来的话”:

拆迁这件事情搞成了,整盘棋都活了,大事小事都能顺利推进。

他把棚户区改造比做了一把钥匙:

虽然《县委大院》的故事发生在2015年,但对当下仍有指导意义。

今年6月,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关注县一级的财政压力。

对于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意见》给出的责任划分是:

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

中央是不兜底的,还是要发挥县一级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解决问题。

不过,大多数县城最值钱的资产,还是土地。所以,城镇化建设与土地财政,仍是短期内解决大部分县级财政问题的钥匙。

剧中提到的棚户区改造,堪称2015年以来推动楼市的大杀器。

今年3月,郑州出台措施救市,重启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更是让“房票”再现江湖,给遇到“小困难”的楼市开出猛药。

随后,昆明、兰州、贵州等省市相继出台政策,重启棚改货币化安置。

注:以前拆迁是房换房,后来是房换钱,拿钱去买房(往往要贷款)。现在郑州只给“房票”,而且只能在郑州购房使用,相当于“打白条”。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重点提及地产行业,强调“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个时机,《县委大院》开篇的“棚户区改造”剧情,确实有一些“信号”的意味。

但着眼长远发展,产业仍是县域经济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兴旺,企业聚集,才有就业机会,才有人口增长,才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出来的房子才有人买。

想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做好招商引资是第一步。

04.

基层干部是营商环境的“活名片”,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未来。

这部剧对基层干部的刻画同样生动。比如“天天受夹板气”的镇书记:

比如“操碎了心”的村主任:

比如被称为“大院百晓生”的县委办科员: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虽然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但确实是为群众着想。

不过剧中也有些基层干部,令人愤恨。

比如工商局局长刘亚军,因为一顿饭招待不周,就故意不办营业执照:

比如乡供电所所长曹建林,因为新来的驻村书记不敬酒就找后账,给长岭村停电: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基层干部是存在的。

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指出来就改,改完了再犯。

挺到领导换届,又能重来一次。

正所谓“流水的梅晓歌,铁打的曹建林”。按照“木桶理论”,光明县这个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梅书记这块板子有多长,而取决于曹所长这块板子有多短。

这些基层干部才是营商环境的“活名片”,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的是全县的声誉。

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突出“四敢”导向:

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干部敢为”是排在首位的。

这不仅是对梅晓歌这样的“一把手”的要求,也是对曹建林这样的基层干部的要求。

带头冲锋很重要,指挥得当更重要。

通过怎样的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浙江省临海市的“三大指数”干部察人识人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就很值得借鉴。

11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关注浙江省临海市“三大指数”干部察人识人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临海市根据综合绩效考评“争先指数”,聚焦攻坚表现考评“担当指数”,结合岗位强度考评“辛苦指数”,评选出“狮子型”和“老黄牛型”干部,还综合考评排名落后、群众认可度低的“躺平”式干部,发放提醒单。

如此以实干、实绩论英雄,闯将、干将必将脱颖而出。我们期待更多察人识人机制的创新,也希望在基层干部的真抓实干,能带动县域经济迎来新的突破。

结语

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越是爬坡过坎的时候,面对的艰难险阻就越多,也就越需要凝聚意志、统一思想。

《县委大院》的很多剧情,都释放出了“不要把问题留给下一任”的导向思路。

比如,前任县委书记吕青山在调任之前,解决了影响棚户区改造的钉子户顽疾。

梅晓歌坚持绿色发展,整治环保问题,没有把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任。

就像第一集说的,第一粒扣子很重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尤其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革命性锻造中,才能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或许这才是这部剧真正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