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项目前,先到合作地区做实地调研,对产业进行全盘摸底。
这是谷川联行开启招商服务前的乘风行动,目的是做到产业的精准导入。
如何评判精准?在于项目落地后可否持续发展。
招商引资对地区发展来说,只是第一环。
后续企业能否和政府携手发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才是终局。
12月8日晚,谷川联行通过直播活动,结合实际落户案例给予了一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01看似远在天涯,实则近在咫尺
在一次为合作园区做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当地有一个规模较大、做汽车轻量化的企业A,该企业日常有一道核心工艺是模具冲压,外包给了外地企业做,来回运输成本非常高。
后来,企业A经朋友介绍才知道,本地距离自己5公里的另一家整车生产企业B就能做模具冲压,且能接他们的订单。
这么一算,原本企业A的生产技术就不错,成本一旦降下来,产能自然就有了明显提升。
所以对园区来说,梳理本地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区位交通、自然资源、配套设施等这些写在招商手册中的优势,可以归为显性资源。
从企业角度来看,显性资源是筛选落户地区的第一个因素。
筛选后出现在选址清单上的园区,一定都具备出色的招商条件。此时,隐性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有人会问,隐性资源具体都有哪些?
接着上面的案例说。我们在调研之后发现企业B还可以做电泳,在做盘点后发现园区内还有企业C能做注塑。
将这些资源作整合,恰恰是园区对外招引整车制造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从案例上看,当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就是隐性资源之一。走访企业、倾听诉求,再把企业经营时的难点、痛点总结出来,就是未来招商的准确方向。
产业定位规划看似容易成空中楼阁,但只要细心梳理资源,做到心中有底,再明确方向、规划相应路径,就会落地生花。
02“招大引强”不是治百病的良药
做完产业定位,开始谋划项目。
说到招项目,我们都希望能招引到龙头企业。但是实际上,大项目并不多,招引起来也绝非易事。
高投资、高附加值的项目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和高风险。有时还会遇到项目好不容易签下来,到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落不了地。这种既丢西瓜又丢芝麻的苦,我们没少吃。
也是在无数次跌倒和站起来后才明白,热火朝天的“招大引强”不是关键,项目能落地才是。
古人采用榫卯结构固定木质建筑,不耗费一钉一胶,便严丝合缝、稳如泰山。招商之道,当如榫卯。
体量只是优质项目评判的一个维度,而契合度是项目能否落地,落地后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契不契合,一看是否符合本地政策规划,二看市场发展前景和容量,三看产业本地化发展的可行性。
就像某县发现本地企业有整车制造资质,没调研就花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配套。后来才发现,周边居民出门几乎不开车,市场需求低,没订单企业只能搬走。
橘生淮南则为橘,招引合适的项目能有效补齐产业链,企业找到合适的土壤才能深根发芽。
换句话说,产业链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供应链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未来。
03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不是抽象概念
政策洼地招商的阶段已经过去,打造营商高地招商的时代来临。
从硬环境到软环境,从载体配套到招商团队,处处是营商环境,人人是营商环境。
提到营商环境,有一个词频率出现比较高——效率,比如提高审批效率、办事效率等等。
从效率出发,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
年初,谷川为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提供选址服务,企业的诉求非常严格:
一是区位(距离西安不超过150km);
二是独门独院,且为满足建材运输,院内道路宽度要达到15米。
但西安周边都是标准化厂房,只有一些待盘活的旧厂区能满足条件。而且当时,大部分园区对自己大量闲置的土地、厂房并没有明确的统计,对接工作进入瓶颈。
这时,三原县招商局的反应非常迅速,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旧厂址,让旧厂址的负责人和企业对接上。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效率的差距,也会带来机会的不平等。
随着各地区投资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优化逐渐从单一层面走向全方位发展。
这是细节到骨子里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蹴而就之事。
虽然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提升,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用企业的思维对接企业。
从规划、招引再到培育,都需要园区立足实际、纵观全局、前瞻布局,进而打造畅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