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陕西,除了十三朝古都西安、革命圣地延安,其他城市的存在感始终不强,似乎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落脚点,能被人牢记。
但是翻开陕西的GDP排行榜,延安只能排在中游。反倒是榆林这座不太显眼的城市,经济总量常年位列省内第二,人均GDP甚至超过了西安。
数据来源:2020陕西统计年鉴
哪位说了:那是你孤陋寡闻!榆林是国家“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2020年原煤产量占全国总量13.2%,说不定你家的用电和供热都得靠它。
▲ 榆林承担着煤炭保供稳价的重任。
的确,头顶“中国版科威特”光环,榆林凭借煤炭产业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跨越,但其城市影响力和幸福指数亟需提升——在《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榆林仅被评为四线城市。
究其原因,还是产业结构的发展失衡。利用能源产业转型带动服务业发展,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01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天经地义。
不过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面临着价格周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坐吃山空的隐忧。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肩负着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
今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走进中心控制室、来到项目现场,了解煤炭综合利用等情况。
他强调,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样既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应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 榆林能源集团银河煤矿
在“双碳”背景下,榆林如何实现降碳减排、走好绿色转型之路,影响的已不是一城一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陕西“十四五”规划中,针对榆林开出了多剂药方——支持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区域中心城市。
前者,彰显的是榆林作为“中国版科威特”的破局之路。发力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榆林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后者,是榆林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这与陕西在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以及加快榆林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一脉相承。
02
城市也是有惯性的,想摆脱路径依赖谈何容易。
同样因煤而兴的鄂尔多斯,2013年推出了“煤炭资源配置优惠政策”,试图用资源换项目,改变单一的能源产业结构。
后来确实引进了奇瑞汽车、源盛光电等装备制造项目,中国联通、云泰互联等云计算项目,新奥石墨烯、易高碳材料等新材料项目,但鄂尔多斯还是没能摆脱第二产业一头独大的困局。
▲ 鄂尔多斯当时的政策是,“凡装备制造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每20亿元可配置煤炭资源1亿吨,一个项目主体配置煤炭资源最多不超过10亿吨。”
淮北市2009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提出了“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思路,大力发展陶铝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锂电新能源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
“十三五”期间,淮北的第三产业占比从36%增加到51.1%,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比起鄂尔多斯、淮北的多元化转型,榆林似乎更专注于煤化工领域,“往高端走,向下游去”。
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曾公开表示,榆林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依托资源优势,做好煤化工产业高端化这篇“大文章”,不仅要把“榆林煤”这一自家地里长的小麦磨成“面粉”,还要做成“面包”“蛋糕”。
除了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也是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或者应该说是“另一条腿”。
榆林每年有近200亿立方米的副产氢,在西部地区发展氢能产业上,具有可预见的广阔空间。
扎心的是,今年9月,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浮出水面,鄂尔多斯和包头分别成为了“上海城市群”和“广东城市群”的一分子。很遗憾,没有看到榆林的身影。
其实前不久,榆林还是“广东城市群”名单中的常客。可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榆林,只能眼看着他们起高楼,眼看着他们宴宾客。
城市间的对决向来精彩。暗流涌动之下,手握GDP优势的榆林,究竟做错了什么?
03
2020年,榆林、鄂尔多斯、包头的GDP分别为4089.66亿元、3533.66亿元、2787.4亿元,榆林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在GDP数据上的碾压,能体现出真正的城市实力吗?明显不是,不然也不会被挤出群聊。
再看看另一张榜单:
数据来源:智聘招聘 × 任泽平团队
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鄂尔多斯和包头分别位列第50、51名。榆林并未上榜,铩羽而归。
鄂尔多斯“砸钱抢人”备受关注:开出60万年薪招清北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1亿元资助顶尖人才和团队……虽然不能完全决定高端人才的去向,但是可以代表地方政府的政策所向。
包头的入选,则是赢在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价格优势,以及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场景。
包头市“十四五”期间新增的风电、光伏装机量对应的新增“绿氢”年产能约1.5 - 3万吨,“绿氢”成本可进一步降至14元/kg,价格优势明显。
此外,包头市有14吨以上重型柴油货车21667辆,主要往返于白云鄂博矿区和市区,氢能重卡替代空间较大,应用场景市场潜力也很大。
榆林输得不算冤,好在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和创新力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榆林陆续引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榆林分院、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西北大学碳中和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以解决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高端人才引进来了,怎样留下他们同样重要。
除了各种激励政策,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幸福指数。如果只有房价涨上去了,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起来,造成“身在榆林心在西安”,很难真正留住人才。
2020年,榆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6.4 : 53.8 : 39.8。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低,尤其是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一直困扰着榆林。
为什么这类企业不愿意来?
一是因为榆林的产业结构单一,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二是因为营商环境。
问题要一步一步解决,当前的要务还是转型。通过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04
榆林的未来将去往何处?
有学者称,同为资源富集区域,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发展可以为榆林提供一定的借鉴。
鲁尔区号称“德国工业的心脏”,但是受到煤炭地位下降和产业结构单一的影响,在上世纪50年代迅速衰落。后来凭借着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发展工业旅游,鲁尔区又重获新生。
▲ 2018年,德国正式告别石煤开采。这座“工业巨城”已经转型为“科创之都”“文旅之都”。而处于富产期的榆林还要扛起煤炭保供的重任,很难像鲁尔区一样彻底转型。
表面上看确实有借鉴意义,但是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极为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和交通。
鲁尔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4条运河网,大小河港74个,重要城市杜伊斯堡距欧洲最大海港鹿特丹仅230公里。在对外开放的难度上,与地处内陆的榆林简直天壤之别。
▲ 鲁尔区内密集的运河网
不过,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鲁尔区各级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非常有参考价值。
他们前瞻性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而非“指导”,顺市场之势而为,只办市场办不了的事。
在传统产业的改造阶段,鲁尔区各级政府从制定规划和法律制度入手,为转型提供保障。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来引导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
到了发展新兴产业阶段,政府则是着力打造政策洼地吸引新兴产业进入,从与煤、钢相关的下游产业,到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借助职业培训解决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
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鲁尔区各级政府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协调资金助力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作用推动创新,加强重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实施综合整治与复兴计划,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从这个角度看,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动态调整的。
同样的,在“3060”双碳目标的影响下,众多资源型城市正在疯狂涌入锂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赛道。如果榆林愿意沉下心来,找到另一条优势赛道提前布局,或将实现弯道超车。
▲ CCUS是通过捕集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后再将其注入地下封存,达到人工干预下碳循环平衡的一种负碳技术。图为榆林神木市的国华锦界电厂CCUS示范项目。
目前来看,煤电行业是排碳大户,立足于此,推动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在煤电行业的应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能不能抓住机会把市场做大,依托这个战略支点撬动城市转型,就看榆林的眼光和魄力了。
通往伟大的道路,永远比你想象中更枯燥、更繁琐、更艰难。
抓住“双碳”发展新机遇,利用巨大的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完成转型发展的战略使命,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第二城,榆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