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赛道上,郑州绝对算得上是一匹“黑马”。
从经济上看,郑州一路赶超济南、大连等老牌强市,跻身“万亿俱乐部”;从政策上看,郑州击败副省级城市青岛、沈阳,获批国家中心城市;从交通上看,郑州拥有完整的米字形高铁网……
光鲜的成绩背后,郑州依靠的是多年来河南集全省之力的支持,是自身的“区位、交通、枢纽”优势和背靠河南一亿人口的广大腹地。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这座年轻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弥补的短板还有很多。
前瞻30年看发展
省委书记要求郑州“当好国家队”
2021年6月,现年61岁的楼阳生第四度跨省履新,由晋入豫,担任河南省委书记。
来到河南后,楼阳生一直脚步匆匆,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细致的工作。从调研兰考、郑州、洛阳,到抓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大学建设。每到一处,必提一个关键词:前瞻30年。
▲ 2021年11月15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郑州新区海关调研对外开放工作。
在郑州调研的时候,楼阳生要求郑州“树立国际视野、战略眼光”,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问题、定规划,“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提质进位”。
当前的郑州,犹如15年前的上海、10年前的成都、5年前的武汉。必须具备超前的视野,才能不断前瞻,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
郑州速度的背后
制造业发展暴露五大问题
郑州虽然陆续与富士康、阿里成功“联姻”,产业机构逐渐迈向现代化,但是仍然存在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的问题,尤其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并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1. 工业增加值低于同类城市
2020年郑州市完成生产总值12003亿元,位居全国第16位。工业增加值3131.8亿元,占郑州市GDP的26%,占河南省GDP的5.6%。与同类城市相比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弱。
2. 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目前,郑州已经明确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铝加工制品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
作为郑州转型升级“一号产业”,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300亿元,占GDP比重为44.1%。但当地电子信息企业多为外来企业,缺乏本土领军型企业,虽然形成了一批零部件配套产业,但高附加值的企业相对较少。
3. 缺乏标杆产业园区
郑州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但从全国国家级园区横向对比来看,缺乏顶尖级标杆。
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均落后于周边同类区域国家级开发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和郑州经开区三大园区2020年GDP总和低于苏州工业园区,土地产出效率远低于同类园区。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郑州高新区位列第25位,郑州经开区位列第54位,落后于杭州、成都、武汉、青岛、合肥、西安等城市的同类园区。
4. 领军型龙头企业稀缺
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民营企业500强及上市企业数量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头部企业或领军型企业的实力,郑州与深圳、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青岛、合肥相比有不小差距。
5. 国家级科创平台较少
郑州市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的数量来看,郑州乃至河南尚为空白,在国家级科创平台总量上也存在不小差距。
短板已现,郑州如何更进一步?
多年来,郑州经历了从县城到省会城市、从铁路枢纽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蝶变,郑州制造业也经历了从纺织服装、矿产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向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高端智能制造的跃升。
郑州的核心优势在于枢纽优势、物流优势、开放优势。作为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核心引领,郑州要从全国层面与同类城市找差距并迎头赶上,处理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科技创新的关系。
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将郑州打造为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郑州当然也不能例外。
近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郑州调研时强调:按图索骥只能跟跑,锐意创新才能领跑。“一把手”的表态,给全市经济工作定下了创新的主基调。
2020年9月15日揭牌亮相的中原科技城,是郑州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自揭牌以来,中原科技城已经引进项目143个,认定各类高层次人才900余名,计划总投资超1600亿元。
郑州应该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对标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杭州未来科技城——在核心区聚焦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企业孵化,在周围布局全方位生活服务配套,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
重点是把中原科技城建设成为郑州32个重要板块的核心引领,吸引国内外创新企业、高端人才、创新平台入驻郑州,建设一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在郑州设立研发机构,将郑州打造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聚焦六大主导产业,构建高效完善的标志性特色产业链
第一,要积极推进精准招商,构建标志性特色产业链,叫响“郑州智造”品牌。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面对主导产业聚而不群的问题,郑州必须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推动一批重大补链、强链项目的招引,加快形成“核心+配套”产业闭环。
尤其要重点关注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智能家电、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智能装备、高端材料、生物制药8大特色产业链,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叫响“郑州智造”。
令人振奋的是,酝酿许久的河南版“双长制”终于正式发布。由省长、副省长共同掌舵,将进一步促进全省培育工作,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要拉高标杆,聚全市之力打造国内顶尖级标杆产业园区。
目前来看,郑州市拥有13家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需要分清主次,突出发展重心。
虽然郑州经开区的经济体量暂时高于郑州航空港区,但是随着港区双枢纽地位的确立,发展前景广阔。不妨将郑州航空港区作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瞄准高端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聚全市之力将其打造成国内顶尖级标杆产业园区。
▲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我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我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区、我国内陆首个人民币创新试点和引智试验区之一。
第三,要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和引进,让领军型企业成为示范引领,让成长型企业成为中坚支撑,让科创型企业成为活力之源。
首先,郑州要重点引进和培育“领军型企业”,聚焦头部企业招商,围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20强企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总部型企业。
关键是,郑州要在制造业某些单项领域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对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则积极培育为“瞪羚企业”甚至“独角兽企业”,促进创新活力发展格局。
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搭建协同共享创新链
2020年,郑州市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全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6.7亿元,占GDP比重达2.31%,但是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类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去年郑州的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杭州市政府,达到了39.1亿元,在强化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杭州市政府的R&D资金投入仅占总额的5.7%,远低于郑州的14.1%——如何搭建各类科研共享平台,撬动企业、高校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是郑州市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郑州必须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技术研发平台在郑布局,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省实验室、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
不断前瞻,才能更进一步。勇敢果决,才不会错失良机。虽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危险,但只要闯过去,就是另一片天了。
在争夺北方第三城、中部第二城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较低、缺乏标杆园区和龙头企业等问题,或将成为郑州这匹“黑马”继续奔驰,再创佳绩的关键。